斑颈鼠兔(学名:Ochotona collaris;英文名称:Collared Pika),为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的哺乳动物,是北美鼠兔(Ochotona princeps)的近亲1。斑颈鼠兔为单型种,无亚种。
斑颈鼠兔分布于北美洲北部靠近极地的山区,为北美洲鼠兔特有种之一。喜欢独居,有固定巢穴和领地。
物种学史在美国阿拉斯加中部,更新世沉积岩中保留有许多斑颈鼠兔的骨骼化石和粪团块化石,加拿大的育空地区也发现了很多化石标本2。阿拉斯加和育空两地发现的化石材料显示斑颈鼠兔的形态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中期因气候和环境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科学家1973年提出了斑颈鼠兔是在威斯康辛冰期时与后来的北美鼠兔产生了生殖隔离而形成了今天的物种。2。
形态特征斑颈鼠兔的体型形近似鼠兔科其他物种,成年斑颈鼠兔的体重在117g到185g之间,平均体重在160g左右,体长在17.8到19.8厘米之间,后肢长2.9到3.1厘米。前肢掌骨5指,后肢掌骨分4指1。
腹部皮毛呈白色或浅灰色,身背暗灰色皮毛,肩部和颈背有肉眼很容易辨别的毛色较浅的灰斑,好似白灰色的衣领,因此得名。成年斑颈鼠兔的头部和颈部周围还会有棕色斑痕的皮毛。每年只换一次毛,冬季不会换新毛,而皮毛只是比夏季更厚一点1。
斑颈鼠兔与北美鼠兔更明显的区别在于,北美在的面部腺体上被棕色的毛,而斑颈鼠兔面部腺体上披米色的毛;斑颈鼠兔的头骨体积更大,耳部颞骨伴有更大的鼓室泡,但斑颈鼠兔的鼻腔更短。牙齿的形态也是区别斑颈鼠兔与北美鼠兔的重要分类学证据。
栖息环境
斑颈鼠兔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靠近极地的山区,一般选择附近有草场的岩石下筑巢来躲避阳光1。斑颈鼠兔的领地范围直径大约位30米,不同个体的巢穴一般相距30米到70米不等2。也正由于斑颈鼠兔特殊的选巢习性,该物种集中分布在几个并不相连的地区。
生活习性斑颈鼠兔是高寒地区食草动物,喜欢独居,有固定的领地范围和巢穴,一般会在巢穴附近的草场觅食草本植物,动物学家极少观察到它们会在巢穴半径10米外的区域觅食,这一习性可能是为了快速的躲避捕食者的追逐。斑颈鼠兔通常在早晨和午后外出觅食1。
斑颈鼠兔有时也会掠取其他动物或其他个体的食物(Kleptoparasitism)3。
斑颈鼠兔在夏季大量收集草本植物储存在领地的石洞中形成干草堆,作为冬季的食物来源,收集越冬食物的过程会从六月开始并持续到七月末。科学家观察到虽然斑颈鼠兔会在这一过程中摞起多个草垛,但它们一般会有一个主要的草垛,并且更专注于这个主草垛的收集。科学家还观察到有些斑颈鼠兔会收集极地鸟类的尸体食用,作为脂肪和蛋白质的来源。然而有趣的是,斑颈鼠兔在冬季并不会像其他极地哺乳动物选择进入冬眠,它们在冬季仍然保持活跃的状态,并利用积雪来隔热4。
分布范围斑颈鼠兔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两个物种的鼠兔之一,分布于美国阿拉斯加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加拿大北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紧邻阿拉斯加的育空地区(Yukon)和西部的西北领地52。
繁殖方式斑颈鼠兔通常会与巢穴地附近的异性成为配偶,一般认为斑颈鼠兔行兼性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动物学家观察到,雄性斑颈鼠兔经常会在交配季开始前的春季造访多个不同领地的雌性斑颈鼠兔,并在春季结束前后与雌性交配,交配季的高峰期是在五月和六月2。
雌性鼠兔会在岩石下方的巢穴中产崽,每只雌性斑颈鼠兔每年产崽2-3只,每年雄性和雌性斑颈鼠兔都在一岁的时候性成熟。一般情况下斑颈鼠兔每年只产一窝幼崽,偶尔会在一年内产两窝幼崽,但不会照顾这些幼崽至断奶3。雄性斑颈鼠兔虽然在一周岁时会发育成熟,但只有那些拥有领地和巢穴的雄性可以在发情期吸引到雌性。雌性不仅在怀孕期消耗大量能量,对幼崽的哺乳和养育的投入远大于雄性。雌性斑颈鼠兔的怀孕期持续大约30天后,产下的幼崽在断奶前无法睁眼,体表也没有浓密的毛发保护。幼崽会在出生后大约30天结束哺乳期并开始在地面上活动,但不会马上离开巢穴独自生活。
所属亚种该物种属于鼠兔属下一个独立的物种,迄今没有鉴定出改物种的亚种6。
种群现状据估计,加拿大境内大概有10000只斑颈鼠兔78。由于斑颈鼠兔的栖息环境较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物种种群数量和分布都比较稳定。
保护级别根据2016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斑颈鼠兔物种保护级别为无危(Least Conern,LC或译为低威)5。斑颈鼠兔并没有被加拿大官方(CanadianSpecies at Risk Act)或美国官方(the United StatesEndangered Species Act)列为濒危物种8。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良生 - 高级兽医师 -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