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步减土是指古代堤防施工中根据不同取土距离计算土方定额的办法。元代《河防通议》中提出筑堤取土按运距分为七区,每区规定一个功(即现在的“工”)应完成的运土量和与运距增加相应的运土量递减数,及与运土配合的装土、填土定额。
简介历步减土是指古代堤防施工中根据不同取土距离计算土方定额的办法。
来源历步减土的方法始见于元代沙克什所著《河防通议》。它把筑堤取土按距离远近分为7个区间,每一区间规定了一个功(即现在的"工”)应完成的土方量和随距离增加相应的递减量,以及与运土相配合的装土、夯土的定额1。
计算方法具体计算办法:
(1)50步以内取土,一步应完成100立尺为1功,运距每增加1步土方减1立尺,如2步为99立尺;每担夫10人加夯土、装土2个功。
(2)50-100步从50立尺起,运距每增加5步土方减1立尺,每15人加夯、装2个功。
(3)100~200步从40立尺起,每10步减1.5立尺,每20人加夯,装2个功。
(4)200~300步,从25立尺起,每10步减0.6立尺,每25人加夯、装2个功。
(5)300~400步。每10步减0.5立尺,每30人加夯、装2个功。
(6)400~500步,每10步减0.3立尺,35人加夯、装2个功,至500步时合11立尺为1个功。
(7)501~3600步按一担重60斤,往返60里为1个功,每40人加夯、装2个功,至3600步一功合1.5立尺,每担60斤约合土方体积0.5立尺。
如天气不好或道路难走可适当调整定额1。
发展情况《河防通议》所记载的“历步减土”法是宋元时期的情况,但明清仍沿用这原则,具体数字则有所变动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