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共振吸收概率在慢化过程中有些f被非裂变过程所吸收,而逃脱吸收的分数即慢化到热中子的分数。
定义在反应堆物理中,为了描述中子在共振吸收介质内的慢化过程要用此概念在无限大介质内,有共振吸收情况下,与无吸收情况下的慢化密度q(E)之比即为逃脱共振吸收概率。它取决于燃料一慢化剂系统的宏观吸收和散射截面。
逃脱共振几率逃脱共振几率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逃脱共振几率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
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核磁共振是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
通常人们所说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分子结构、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
逃脱共振俘获概率裂变产生的快中子的平均能量为2MeV,在其慢化过程中,要经过共振能区(1eV~10000eV),而U-238核在该能区有许多共振峰。因而在慢化中,裂变产生的快中子中必然有一部分被U-238核共振吸收损失掉。只有一部分快中子慢化至热中子。在慢化过程中逃脱共振吸收的中子份额就称为逃脱共振俘获概率,用p表示。
在慢化过程中逃脱共振吸收的中子份额就称为逃脱共振俘获概率,用p表示。
相关研究建立在CYBER-170/825计算机上的堆物理计算软件包中的两个主要程序,计算反应堆热群常数的XIMTC程序和计算逃脱共振吸收几率的ERAME程序,已经成功地移植到VAX-11/780计算机上1。
电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距离传输特性以及提高传输距离的途径。利用互感模型解释了电磁共振式WPT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通过理论求解得到了系统关于距离的传输特性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提高系统传输距离的途径。
研究表明,电磁共振式WPT系统存在电压增益与输出功率特性的最优距离点,同时系统高频化是提高传输距离与传输效率的有效途径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杜强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