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中国煤田形成与分布的1:200万小比例尺矿产地质图,1980年由煤炭工业部地质局与煤炭科学院地质勘探研究所编绘,煤炭工业部航测大队制印厂印刷。它依据1975年资料(部分1978年资料)编绘,通过图中地层、火成岩以及构造形迹等的分布特征,概略地反映了中国各地质时代地层发育、岩浆活动以及构造演化的地质发展历史; 突出反映了含煤地层的分布以及它们与其它地质体、构造形迹的时、空关系;反映了中国各聚煤期、聚煤区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煤炭资源聚集与分布的规律。它是全国及区域性煤田预测、聚煤作用的基础,全国及地区煤炭工业战略规划和设计的依据。1
资料依据依据及参考的煤田地质资料包括:1:100万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及云、贵、川各省煤田地质图;1:20万至1:50万陕、甘、宁、青、新、藏等省(自治区)煤田地质图;1:20万至1:50万各省区煤田预测图(1975); 1:100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图 (国家计委地质局,1972); 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地质矿产图;1:50万至1:400万全国、各大区,各省(自治区)构造体系图及构造纲要图,以及重点地区的大比例尺地质构造图,重要的地层、构造论著,重要的物探、钻探成果资料等。
基本内容包括地理底图及煤田地质图两大部分。
地理底图表示有主要河流、湖泊、海洋;山脉、山峰、山隘及其标高;中国首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省辖市、地委驻地及部分县(旗)及县级以下主要居民点;宽轨铁路、边远地区干线公路;国界、省界等。
煤田地质图表示有各地质时代地层特别是含煤地层、各地质时代火成岩类分布范围、各种地质界线及断层线等。其中,地质体图面最小宽度 (线距) 取0.7mm、最小图面面积取1mm。重要地质体图面最小宽度、最小面积不足上述数值时,酌情夸大表示,其它地质体则合并表示或删舍。
应用意义中国煤田地质图反映:
(1)中国煤田形成的地质条件,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以及中下泥盆统赋存有由菌藻类水生低等生物形成的石煤; 晚泥盆世开始了陆生高等植物成煤的历史。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是中国主要聚煤期。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时,也有煤炭形成。第四纪泥炭的成因也多种多样。
(2)东北聚煤区,华北聚煤区,西北聚煤区,华南聚煤区,滇藏聚煤区和台湾聚煤区是中国六个聚煤区,其地质分界线为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贺兰山—六盘山—大雪山构造带。而且,这三条巨型构造带对中国地质发展史起了巨大的作用。①阴山—天山构造带以北,古生代海进来自北方。这里地壳活动性较强,沉降速度快、幅度大,沉积巨厚,岩相、厚度变化剧烈,沉积物以海相碎屑岩类为主,火山岩相当发育。华西力运动在这一地区影响普遍而强烈,使古生代岩层发生强烈褶皱和变质,侵入岩遍及全区。中生代早中侏罗世时,西部若干内陆盆地内形成主要的含煤岩系;东部火山岩极为发育,到晚侏罗世才形成若干煤盆地。②阴山—天山构造带与秦岭—昆仑构造带之间,除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古生代地壳运动比较和缓,岩浆活动微弱,区域变质作用十分局限,断裂大而稀疏,褶皱开阔平缓,在东部形成了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随着燕山运动的兴起,这一条带形成了几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早中侏罗世时,发育了含煤岩系。③秦岭—昆仑构造带以南,震旦纪后海进时间长,海相地层发育好,变质作用强烈。同时,中生代地壳活动性大,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特别剧烈,盆地数量多但规模小。东南沿海侏罗纪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特别发育。随着自北而南的不断海退,东部形成了晚古生代末期的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构成中国南方最主要的晚二叠世煤田,中生代含煤岩系只有零星分布;西部海水撤出较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十分发育,第三纪海相沉积也有分布,且有一些含煤岩系形成。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