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进入病原菌体内到达作用点后,引起菌体内生理生化异常反应,破坏菌体正常代谢,使菌体中毒死亡。
30年代就有人研究传统杀菌剂的作用机制,1943年泽特迈尔(G.H. Zentmyer)首先提出螯环化作用是杀菌剂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8-羟基喹啉(quinolinate)是典型的螯环化制剂。1
8-羟基喹啉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是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醚,溶于乙醇、丙酮、氯仿、苯或稀酸,能升华。腐蚀性较小。低毒,LD504800mg/kg。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杀菌剂进入病原菌体内到达作用点后,引起菌体内生理生化异常反应,破坏菌体正常代谢,使菌体中毒死亡。30年代就有人研究传统杀菌剂的作用机制,1943年泽特迈尔(G.H. Zentmyer)首先提出螯环化作用是杀菌剂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8—羟基喹啉(quinolinate)是典型的螯环化制剂;1956年英国的霍斯福尔(J. G. Horsfall )著《杀菌剂作用原理》 (Principles of Fungicidal Action)一书,全面介绍了50年代前杀菌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到50年代末因使用的基本上是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菌体呼吸氧化有关。
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内吸杀菌剂大量出现以后,杀菌剂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更趋深入和提高。1967年西斯勒(H. D. sisler)等证明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质合成;1969年证明多抗霉素D(多氧霉素,polyoxin)作用机制是抑制几丁质合成酶的活性;1971年西斯勒等首先指出多菌灵(carbendazim)的作用机制是影响菌体DNA合成。1975年后射拉德(J. L. Sherald)等证明嗪胺灵(triforine)等作用机制是抑制麦角甾醇合成。
80年代,已知咪唑类、***类、吡啶类、吗啉类和哌嗪类等十数个品种均为麦角甾合成抑制剂,此外,干扰真菌寄生或加强寄主植物防御作用化合物的研究有新的发展。如抗穿透性杀菌剂三环唑是稻瘟菌黑色素合成抑制剂,黑色素是稻瘟菌穿透表皮侵入稻株不可缺少的物质。近来杀菌剂作用机制研究对象主要是内吸性杀菌剂,其作用机制多为抑制菌体内生物合成。
杀菌剂对病菌的作用机制,从生物化学角度讲,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型,即:杀菌剂影响了病原菌的生物氧化—能量生成及生物合成—生长。1
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1、中毒病菌的症状:
病原菌中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菌丝生长受阻、畸型、扭曲等;孢子不能萌发;各种子实体、附着孢不能形成;细胞膨胀、原生质瓦解、细胞壁破坏;病菌长期处于静止状态。
2、杀菌和抑菌的区别:
从中毒症状看,杀菌主要表现为孢子不能萌发,而抑菌表现为菌丝生长受阻(不是死亡),药剂解除后即可恢复生长。
从作用机制看,杀菌主要是影响了生物氧化——能的生成(孢子萌发需要较多的能量),而抑菌主要是影响了生物合成(菌丝生长耗能较少)。
但杀菌和抑菌作用往往不能截然分开。一个杀菌剂是表现为杀菌作用还是抑菌作用,还和下列因素有关:
(1)药剂本身的性质:一般来说,重金属盐类、有机硫类杀菌剂多表现为杀菌作用,而许多内吸杀菌剂,特别是农用抗菌素则常表现为抑菌作用。
(2)药剂浓度:一般来说,杀菌剂在低浓度时表现为抑菌作用,而高浓度时则表现为杀菌作用。如5mg/L的苯来特可抑制白粉菌菌丝生长,而500mg/L则影响孢子的萌发。
(3)药剂作用时间:作用时间短,常表现为抑菌作用,延长作用时间,则表现为杀菌作用。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斌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