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质理论结合有关地质资料,推断新煤田和扩大已知煤田或矿区远景的工作。煤田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煤田或含煤区的位置和范围、地质构造特征、含煤岩系特征、煤层和含煤性、煤炭储量和煤质等。 煤田预测的依据,主要是预测区及其相邻或相似区域的已经了解的各项地质条件(如大地构造、古地理环境)。预测工作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浅部到深部”、“从一点到全面”的原则,分析、比较地质条件、类推含煤性,从而预测新煤田。
预测方法从已知煤矿区(煤田、聚煤区)研究掌握的地质特征、实践经验和煤田形成分布规律,结合待预测区既有的各类地质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以推测新含煤区及其煤的量和质。其基本工作步骤为,①收集、核实资料;②研究煤田形成和分布规律;③进行煤田预测; ④评价煤炭资源。
预测资料的收集对与预测有关的地质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基础资料、探测资料和科学文献等,按照广泛收集、重点深入的原则,予以摘录、影印并登记、编录,以备检索使用。对一些重要的数据或实际材料,作必要的核实。除收集已有的图、文、表资料外,还要采访有关方面具实践经验的人士 (包括技术人员、工人、干部等),并记录其提供的有用材料和意见。
基本资料包括已知区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报告、矿井地质报告和待预测区的区测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科研报告等。
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待预测区的地形地质图、地理图等测绘图件及遥感图件。
探测资料主要包括待预测区已有的钻探、物探、化探、煤矿生产井或老窑、专门遥感探测等资料。
科学文献包括有关区域地质、地史、煤田地质、区域构造、大地构造等地质科学的专著、论文和报道,要摘录成卡。
煤系形成条件的研究包括煤系划分对比、煤系形成条件分析、聚煤规律研究等。
煤系划分对比按岩石地层学原则,适当考虑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将煤系划分到组、段;明确各组、段的岩性、岩相及化石基本特征,顶、底界限及其接触面性质,进行区域及大区对比。煤系对比是研究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为便于工作,应制定统一方案,并对有争议之处采取暂行妥善处理。
煤系形成条件分析即恢复原始沉积环境的研究。从观测、研究煤系的各种沉积特征、成因标志来分析其形成时的古地理、古构造、古生物、古气候、古地貌等背景。
聚煤规律研究根据已知区煤系、煤层、煤质的实际分布状况和有关数据资料,结合它们的形成背景进行综合研究,以获得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主要包括煤盆地展布及范围,含煤性的时、空变化,富煤带及富煤中心的位置,煤质(灰分、硫分等)的时、空分布特征等。1
煤田分布规律的研究包括剥蚀区与覆盖区煤系赋存情况的研究、区域构造分析、火成岩对煤层的破坏和影响分析等。
剥蚀区与覆盖区煤系赋存情况的研究根据地质发展历史及区域地质特征,认识煤系形成后各期地壳变动对煤系改造的具体表现,明确大范围的煤系剥蚀区以及在新生界或中生代火山岩系覆盖下可能存在的隐伏含煤区。
区域构造分析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掌握区域构造特征及煤田所处的构造部位。参考有关构造地质学论著,研究煤田及含煤区段遭受改造的过程及机理。
火成岩对煤层的破坏和影响分析首先要区分开成煤期前、后形成的火成岩体,进一步研究成煤后火成岩体的岩性、产状及其对煤层与煤质的破坏和影响等情况。
煤变质规律的研究一方面,依据已有的实际资料、数据,编绘煤种分布、反射率分布、挥发分等值线等反映煤变质程度的图件;另一方面,在对成煤期后构造变动中煤的埋藏 (深度、时限)、抬升 (幅度、期次)、受热(地温、岩浆等热源)、受力(构造、岩浆侵入)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后,确定煤变质作用类型并据此指明煤变质规律。
新煤区的预测在地形地质图上进行新煤区的确定。只考虑客观存在可能性,预测依据为其关键。
预测依据
根据已掌握的煤田形成与分布规律,在待预测区所收集到的能证实含煤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地质信息,主要包括各种地质现象,地质报告,钻探、物探、化探资料,探矿、采矿工程及其遗迹,地貌、地形和遥感影像图片等。
预测成果主要用煤田预测图表示,辅以文字说明及图、表。煤田预测图综合表示煤田预测区 (新煤区)位置、范围和基本地质特征,标出各区面积、煤资源量、预测程度等级、预测深度、成煤时代和煤种等数据、代号。文字说明包括三方面,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煤田形成与分布规律; ②预测依据和煤炭资源量计算;③预测区和煤炭资源评价。在叙述地质构造背景时,附平面、剖面、柱状等基础性地质图件;叙述聚煤规律时,附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含煤性变化趋势和煤种、煤质变化趋势等分析性图件;在资源量计算时,附煤系横剖面和计算平面图。表报主要汇总煤厚、煤质、煤炭资源量等统计数据。
预测程度即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它根据预测依据和对煤田形成分布规律研究深度不同,分预测可靠、预测可能、预测推断三级。
预测可靠可信度高,预测结果和所估算的煤炭资源量可作为普查找煤的依据。
预测可能定性可信度高,定量可信度较低,可作为普查找煤依据,但所估算的煤炭资源量可靠性较低。
预测推断在预告新煤区方面定性地提供参考意见,一般不估算资源量。
通常,在对煤田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比较深入、含煤性的区域变化不大的地区,预测依据又比较充分时,可划分为可靠或可能级; 在一些含煤性的区域变化大或煤田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还不够深入的地区,预测程度不可能高,基本上达不到可靠级,一般以推断级为主,少量达可能级。
预测结果统计对预测区名称、面积、煤炭资源量、煤种、煤质等数据资料,分别按成煤时代、地区、预测程度、计算深度、煤种五种方式予以分类统计,以方便使用和参阅。
(1) 按成煤时代统计。多纪煤田采用。
(2)按地区统计。大范围预测时采用。可按行政区划或自然地理区划进行。
(3)按预测程度统计。按可靠、可能、推断三级分别统计。
(4)按计算深度统计。根据国家对煤炭资源量计算规定的不同深度区间,分别计算、统计。
(5)按煤种统计。根据国家确定的煤炭品种牌号分别统计,必要时可将某些煤质指标单独统计。
煤田预测成果的应用全国性的煤田预测,将对一个国家煤炭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开发条件和开发程度作出全面系统总结,其成果是国家资源的基础资料,是国家制订煤炭开发和工农业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一个地域的煤田预测,可直接为普查找煤和部署勘探工作服务,在新增和扩大煤炭资源的勘探工作中,增强科学预见性,减少主观盲目性,改善勘探工作效果。
发展趋势主要是加强规律性研究和开展技术经济评价。
(1)随着地质理论和探测手段的发展,重新或深入研究煤田形成分布规律,对一些原来认作“无煤区”、找煤难度大的地区和急需找到煤炭资源的地区,进一步开展预测工作,求得突破。
(2)开展对煤田预测结果的技术经济评价,使已预测出的客观存在的煤炭资源,经过科学分类,供规划开发利用和地质勘探时加以分别对待,避免因仅考虑资源条件而造成决策上的偏差或失误。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刚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