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聚煤古地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沉积环境或地貌景观。主要包括:聚煤盆地距侵蚀区的远近;聚煤盆地距海岸线的远近;聚煤盆地的地形特征;聚煤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水介质的化学特征;聚煤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水介质的化学特性和生物群落的分布等。1

类型划分根据含煤岩系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可将其划归为不同的古地理类型。含煤岩系的古地理类型最早是由德国的C. F.曼(C. F. Nauman)于1854年提出的,当时只划分为近海和内陆两种类型,在中国则称为海陆交替相和陆相煤系。这个分类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生产和煤田地质学科的发展,日益感到这个分类过于笼统,更难于细致地从成因上阐明含煤岩系的许多特点。因此,需更详细地划分其类型并总结每种类型的主要特点。

1956年,黄汲清在论述中国含煤地层地质时代及其分布规律时,曾划分出了陆相或基本陆相沉积区,海陆交互相宽广盆地沉积区,内陆山间盆地、山前盆地沉积区及浅海沉积区等。

Γ. Ф. 克拉舍宁尼科夫 (Γ. Ф. Крашениннков)(1957)分析了苏联若干地区含煤岩系的沉积特点,划分出了广阔滨海冲积平原、广阔大陆冲积平原、滨海山间或山前盆地、滨海山前平原、大陆山前平原、大陆山间或山前盆地等六种类型的聚煤古地理环境。

北京地质学院煤田教研室(1962)在以上两个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将含煤岩系分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并按聚煤古地理环境划分为8种聚煤古地理类型并详述了每种类型及其亚型的主要特征。

一、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

(一) 浅海型

(二)滨海平原型,包括滨海过渡带亚型和滨海冲积平原亚型

(三) 滨海山前或山间盆地型

(四) 狭长海湾型

二、陆相含煤岩系

(五) 广阔内陆冲积平原型

(六) 内陆盆地型

(七)内陆山间盆地型,包括山间谷地亚型和山间湖盆亚型

(八) 内陆山前盆地型

同一时期和稍后,国内又有某些教学、科研部门提出了另外一些分类,但彼此间似无原则性的差别。近年来,由于人们的注意力已转向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组合以及盆地充填、演化模式的研究,未更多探讨统一适用的古地理类型划分和命名问题。2

相关理论每一种古地理类型或亚型,都是由一、两种或更多的沉积体系组合而成的。以发育冲积扇的山间盆地为例,当冲积扇体系与贯流河体系组合时,构成山间谷地型含煤岩系;当冲积扇体系与湖泊体系组合时,则构成山间湖盆型含煤岩系。只要真正弄清了含煤岩系中的各种沉积体系,就不难恢复含煤岩系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并恰当地确定其古地理类型。

不同的聚煤古地理环境在空间和时间上可相互过渡。同一含煤岩系,其形成环境不但随时间发生变化,而且在不同地段也有差别,因此有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古地理类型或亚型。为此,必须十分重视研究聚煤古地理环境的时空演化。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刚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