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黄海平均海[水]面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黄海平均海水面是1967年起采用的青岛验潮站在1950-1956年七年间测量的平均海面,是我国的统一高程基准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大陆国土的地物,已联测并归算至这个统一高程基准面上,黄海平均海水面在我国已有深远影响。

我国的平均海面与黄海平均海水面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我国统一高程基准面1,是在总结实践经验之后确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我国统一高程基准面的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加以总结,以便采取积应措施,使我国的统一高程基准面确定得更趋完善。

我国的统一高程基准面解放前,我国没有系统的水准测量,高程基准面极为棍乱地物的高程,北方以大沽零点,东南沿海以吴淞零点,南方则以珠江零点为高程零点。

解放后,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高程系统,测绘部门曾经用过坎门验潮站观测的平均海面与青岛验潮站1952-1953年观测的平均海面起算当时的水准成果,并命名为‘'1954年黄海平均海水面”。1957年又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七年观测的平均海面作为基准面,并命名“黄海平均海水面”,后又叫“1957年黄海平均海水面”。

理想的高程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但通常用接近于大地水准面的平均海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对平均海面的要求:观测地点必须自由通海且不受内河影响,地壳稳定且能避风浪,有水准联测线路且对海区有代表作用,有长期水位观测资料且尽可能满足潮汐周期。1957年,国家根据当时的资料条件,决定采用青岛1950-1956年七年观测的水位资料计算的平均海面,作为我国的统一高程基准面,经过廿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混乱的高程系统,过渡到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统一高程基准面的高程系统。

统一高程基准面的观测时间及存在问题1954年平均海水面得244.5(在青岛验潮站潮位零点上,厘米,下同)。1957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从1950-1956年七年的平均海面平均,得239。由此看出,因为“1954年黄海平均海水面”限于当时的条件,只有二年的观测资料,所以,1957年才改用当时已经具备的七年观测资料。

"1954年黄海平均海水面”比“1957年黄海平均海水面”高5,5厘米。这个高程系统的改变,给高程作业带来很大不便,还可能因为高程系统混淆而造成事故。尽管这样,为了我国的高程基准面更符合于我国的海面实际,国家还是决定更换高程基准面。采用青岛验潮站当时观测的全部资料,计算平均海面,作为我国的统一高程基面。

实际的平均海面,受天文、气象以及地理条件诸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消除天文因素对平均海面的影响,必须有的长期观测资料。而根据1952-1971这十九年测得的平均海面242,7,可以看出相比于“1957年黄海平均海面”高3.7厘米。这个具有潮汐周期的平均海面如果被采用,则我国大陆上所有地物的高度,由于基准面的改变,将减低3. 7厘米。

统一高程基准面的观测地点及存在问题“黄海平均海水面”符合于黄海当地的平均海面,更确切地说,还只是符合于青岛大港码头验潮井当地的平均海面。离开青岛验潮站,实际的平均海面就有差异。究竟青岛验潮站这个点所代表的面有多大范围,这是需要根据使用的目的与实际海面的差异而定。我国海区纵贯南北达数千公里,北方的渤海和北黄海,南方的东海和南海,其平均海面与黄海平均海水面差异怎样,这是确定统一高程基准面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为鉴别我国统一高程基准面与我国沿海当地的平均海面的关系,笔者根据与国家水准网有水准联测的验潮站观测的资料进行整理。

我国沿海各验潮站当地平均海面高于黄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渤海一般为10m10cm;‘’东海一般为20m10cm;南海一般为40m10cm。由此看出,我国的平均海面离青岛越远,高于黄海平均海水面的数值越大,最大可达72厘米。平均海面的高度差,每百公里约2厘米。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当地平均海面与黄海平均海水面的差异,这个矛盾对于沿海建设和海岸工程带来突出的问题,有些根据统一高程基准面起算有高程值的地物,却长期处于实际的海面下,沿海以当地平均海面起算的与以黄海平均海水面起算的高程系统的归化,由于记载和领会的不一致,还可能造成事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静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