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采煤层指的是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其煤层的采用厚度、或灰分、或硫分、或发热量不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或符合的面积只占很小的比例;或者虽然占有一定的面积,但分布零星,不便或不能被开采利用的煤层。不可采煤层是否计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不可采煤层地质处置潜力地下储存是降低大气中含量以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1。在我国,深部不可开采煤层处置
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选择了徐州马庄煤矿的气煤做煤样,并对其进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压力、温度、煤阶等)下煤对的吸附量明显高于对
的吸附量,两者比值在2.68-3.26;吸附过程中,随着压力的升高,
的吸附量比值逐渐降低;在含煤水中的离子反应所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120 d。从而认为,徐州地区煤层在深度和位置适宜的情况下可以作为 地质处置的有利场所。
煤层可采性评价方法、原则及步骤评价方法与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2,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类比原则,在已采区建立煤层可采性定量评价模型,据此预测地质条件类似的未采区煤层的可采性。
评价步骤(1)研究岩浆侵入煤层(系)的规律及残留煤层的赋存特征多;
(2)划分出评价块段与单元,选择、整理基础数据;
(3)建立已知区定量评价模型,对已知区各个评价块段进行地质条件分类,分析各种赋存条件的残留煤层实际回采情况,结合煤炭工业技术经济政策,论证其可采性,规定最低可采指标;
(4)将定量评价模型运用到地质条件类似的未知区,进行定量评价计算;
(5)进行地质解释,对未知区残留煤层的可采性作出合理评价。
可采性评价成果通过张庄矿三煤层已采区17个块段的统计,对各块段分别作出定性与定量评价。经过综合分析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评价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煤层的实际斌存情况及岩浆对煤层的破坏特征,类比性较高。
(2)评价效果取决于观测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和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及统计块段划分是否合理。
(3)块段内煤层凡同时满足不可采概率P0.70m两项指标时,方具可采。即以残留煤层有效可采厚度与不可采概率作为评定煤层可采性的主要指标是适宜的。
(4)对未采区的正确评价,首先要做好已采区各块段地质条件分型工作,两者地质条件愈近似,评价结果愈可靠。若浆侵入区评价块段地质条件主要指岩体破坏程度、残留煤层稳定性及可采性三方面,分别据 与岩体层位、Y, P与
称进行分级,最后综合定型。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宋春霖 - 副教授 - 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