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从某一盛行地区退出或消失。在我国冬季风自3月初开始从南向北撤退,大约需要4个多月才能完全撤出我国。夏季风自9月初开始从北向南撤退,大约只一个月即可撤出我国。在印度,西南季风是9月初开始撤退,直到11月初才能撤出印度半岛。
简介季风从某一盛行地区退出或消失。在我国冬季风自3月初开始从南向北撤退,大约需要4个多月才能完全撤出我国。夏季风自9月初开始从北向南撤退,大约只一个月即可撤出我国。在印度,西南季风是9月初开始撤退,直到11月初才能撤出印度半岛。1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撤退1)气候平均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或大气环流由冬季型向夏季型转换完成的时间为第24候,最显著的环流变化特征是东亚副热带区域对流层高层由南风转换为北风,与低层早已出现的南风配合,副热带地区出现强烈上升运动,南侧南海地区为下沉区,形成了局地季风经圈环流。因此将关键区平均的经向风垂直切变(925hPa减去200hPa)由负稳定转正的时间定义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南亚高压西部中心在中南半岛的重建很可能是造成这种逆转的主要原因。
2)气候平均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撤退的时间为第52候。主要特征是:一是越赤道水汽输送的向南回撤,区域内水汽供应减少导致强降水迅速撤出;二是不断增强的大陆冷高压南压,改变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上“东高西低”或温度场上“东冷西暖”分布转换为“西高东低”或“东暖西冷”,同时大陆高压前端分裂出的小冷高压南下,影响低层经向风;三是垂直对流运动迅速减弱南撤,低层的南风转为北风、高层则北风逐渐向南风过渡;四是热带气旋的形成、发展和移动对高低层经向风的转换起到促进作用。
3)确定了1979~2010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撤退)的时间序列。发现均具有显著的年际振荡现象,多年平均的建立(撤退)时间为22.3(51.3)候,标准差为2.8(3.0)候。最早建立(撤退)时间为15(46)候,最晚建立(撤退)时间为26(58)候。建立时间以19候、23候和24候的频次最大;撤退时间以51候和52候频次最大。
4)揭示了建立与撤退过程异常年的环流差异。建立偏早年(偏晚年)高层南亚高压位于中南半岛东南端(西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劲(弱)且轴线偏南(偏北),垂直上升运动区域范围较小(大),经圈环流中心高度位于中(高)层。撤退偏早年(偏晚年),热带地区对流异常旺盛(相对较弱),东亚高层110°E处存在深(浅)槽区,区域内高层偏南风偏强(偏弱)、西风急流的强度弱(强)。
5)揭示了热带MJ0对流活动可促发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当热带MJO活动从西印度洋(40°E附近)传播到中东印度洋(80°E附近)时,深对流所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大气,通过"Matsuno-Gill"效应产生东传Kelvin波,导致对流层高层海洋大陆、中南半岛直至南海出现辐合,从而引起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南部的建立,而该区域的辐合作为正涡度源强迫其北侧的副热带地区产生高度场负距平,最终导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和大气环流从冬季型向夏季型转换的完成。因而将高低层风向转换、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的重建、热带MJO活动和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6)揭示了中高纬冷高压和低纬热带气旋活动对副热带夏季风撤退的影响特征。冷高压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低层风向而热带气旋通过改变高低层风向从而影响季风的撤退。有(无)热带气旋影响年季风撤退时热带地区对流异常旺盛(相对较弱),上升运动迅速(缓慢)退出副热带地区,副热带地区反向的季风经向环流中心高度较高(较低);西太平洋副高西部脊不断北抬(脊线偏南),南半球越赤道西南气流较强(略弱)且向东能输送到西太平洋(在南海转向);南亚高压西退(南压),东亚110°E的高空槽加深(偏浅),副热带区域位于高空槽前,盛行西南风(偏西风),经向风转换明显(不明显),高空西风急流强度略弱(强)。1991年副热带夏季风撤退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热带气旋的发展和西移。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