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红雪通中散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红雪通中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卷六。具有消宿食,开三焦,利五脏,爽精神,除毒热,破积滞,去胸闷,解酒毒之功效。主治烦热黄疸,脚气温瘴,眼昏,头痛鼻塞,口疮重舌,肠痈喉闭,及伤寒狂躁,胃烂发斑等病。

组成赤芍药、人参(去芦)、槟榔、枳壳(去瓤,麸炒黄)、淡竹叶、甘草、木香各60g,羚羊角屑、升麻、黄芩各90g,栀子(去皮)、葛根、桑白皮、木通、大青(去根)、蓝叶各45g,川朴硝5000g,苏枋180g,朱砂(细研)30g,麝香(细研)15g。

用法用量每服3-6克,新汲水调下。

功用消宿食,开三焦,利五脏,爽精神,除毒热,破积滞,去胸闷,解酒毒。

主治治烦热黄疸,脚气温瘴,眼昏,头痛鼻塞,口疮重舌,肠痈喉闭,及伤寒狂躁,胃烂发斑等病。

方义赤芍、淡竹叶、羚羊角、升麻、黄芩、栀子、葛根、大青、朱砂、朴硝均有清热作用,部分具有解毒作用,对治疗热毒壅盛证有功;枳壳、木香具有行气功效;配木通、桑白皮等利水药,对三通利焦,消积化滞有功;人参大补元气,朱砂镇静安神,麝香开窍醒神。诸药合用,可治烦热黄疸,脚气温瘴,眼昏,头痛鼻塞,口疮重舌,肠痈喉闭,及伤寒狂躁,胃烂发斑等病。

文献摘要原方选录

方论选录

《师道师说》:“《局方》内服成药所配合的引子,也是多种多样,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加以人参汤化至宝丹,清茶下红雪通中散,木瓜酒或盐汤下四斤丸,柿蒂灯心汤下神保丸等是。此外,还有以生姜荆芥汤、蛤粉、韭汁、葱汤、麝香、温酒等为引送服丸、散、丹药的,应用得非常普遍,加强了药效。”

《中华医方内科篇气血津液病》:“凡病不问轻重、年月深浅,先以红雪通中散三钱。茶下,良久,更以热茶投,令宣泻一两行,便依法煎姜豆汤下三粒。当以他人热手,更摩所患处,良久热彻,当带肉内有物如火车病所。”

《苏木活血化淤类方集》:“但《清官秘藏》分立两方。究其所异,除方名有别外,一日:“红雪通中散”传承于《局方》;二曰:“雪红方”,传承于《串雅》。”

《医方类聚》:“外台秘要云:凡初中风,四肢不收,扬手踯足,心神昏愦,眼不识人,言不出口,烦闷恶衣,喷药闷乱,此等疾证,多由热起。王叔和云:热积生风是也。故先圣用至宝丹、红雪通中散、龙脑芎犀丸、薄荷煎、牛黄清心丸以对之,亦有单饮竹沥,及大小竹沥汤、败毒散加防风、荆芥煎服亦效,若不审是,热积生风,例以三生饮、三建汤、养正丹投之。则祸不旋踵,盖其中有天雄乌附,其性大热,服之如抱薪救火,鲜有不毙者,真所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学者宜审思之。

《宝庆本草折衷》:“续说云:《图经》载诸竹,谓医家只用淡竹一品,故《局方》红雪通中散,及《活人书》诸方,以至入患淋、中暑之剂,皆须淡竹叶也。然此竹不问大小,其干茎瘦直,其棱节平正,白粉凝于节中。其叶浅绿而细薄者是矣。沈存中又云:苦竹之外,余竹悉为淡竹。近世多从其说。别更有一种淡竹,夏开青花如妇人环子之样,叶似竹叶。张松虽谓此种尤佳,而未尝见用。或云即革部之鸭跖草此草删讫。又恐易地而所称不同。今不详及。”

《孙思邈研究集成》:“孙思邈著作中所载的一些方剂正是针对中风热证而制的,如竹沥汤、荆沥方、生地黄汁汤、风著汤、防风汤、大续命汤等。总括其特点,一是用竹沥、荆沥、生姜汁、生葛汁、生地汁之类,取其甘凉濡润,清热豁痰养液;二是以羚羊角、石膏、黄芩、地骨皮等折上炎之热邪,以清为补,兼以麻黄、防风、独活,不仅祛风固表,且可宣通经络。体现了内外兼治、寒温互济、辛润通络的特点。后世治风要方,如《外台秘要》中延年葳蕤饮,《圣济总录》中红雪通中散、大秦艽汤、羚羊钩藤汤等,实亦不同程度体现了以上特点。”

《中药复方药效工程学》:“《局方》中为配合成药内服还使用了大量的引子,如有人参汤化至宝丹,清茶下红雪通中散,木瓜酒或盐汤下四斤丸,柿蒂灯心汤下神保丸等。”

《孙思邈研究集成》:“雪剂或称霜雪剂,是一类与古代炼丹、服石关系密切的方剂。《千金翼方》有金石凌、七水凌、紫雪、玄霜,《局方》有紫雪、碧雪、红雪通中散,都是霜雪剂。其中,《千金翼方》的金石凌也是用蜜水和服,与朴硝煎相似,可见。用蜜水调服并不是煎剂的特点。”

《杂病广要》:“《和剂》红雪通中散,去槐花、犀角、诃黎勒,加黄芩、赤芍药、枳壳、人参、木香、甘草、葛根、蓝叶、木通。曰:细研,每服一钱至二钱,新汲水调下。”

《东医宝鉴》:“积热宜用三黄汤、三黄元、加减三黄元、方见消渴凉膈散、紫雪、红雪通中散、妙香丸。”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永章 - 主任医师 -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