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大腹皮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御药院方》卷三。具有宣通经络,使上下无碍,血气和平,腿脚轻利之功效。主治1.《御药院方》:湿气郁滞经络,脚气肿满,沉重疼痛,筋脉不利。2.《证治宝鉴》:脚气因七情而发者。
组成大腹子(连皮)三两(90g),沉香(锉)、桑白皮(锉,微炒)、槟榔(锉)、茴香(炒)、白茯苓(去皮)、木通(锉)、荆芥穗、紫苏子(微炒)、紫苏叶、甘草(炒)、陈皮(洗,去瓤,焙干)、乌药(锉)各一两(30g),干木瓜(去瓤)二两半(75g),枳壳(麸炒,去瓤)一两半(45g)。
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萝卜五大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一日二次;十日之后,一日一次。病愈即止。
2.现代用法:上药15味,研为粗末。每服15g,用水150ml,加生姜5片,萝卜5大片,同煎至105ml,去滓,空腹时温服,1日2次。10日之后,每日服1次,病愈即止。
功用宣通经络,使上下无碍,血气和平,腿脚轻利。
主治1.《御药院方》:湿气郁滞经络,脚气肿满,沉重疼痛,筋脉不利。
2.《证治宝鉴》:脚气因七情而发者。
方义方中沉香温中降气,暖肾见气,治疗气机郁滞引起的呕吐呃逆,脘腹胀满等症,为本方君药;连皮大腹子下气宽中,行水除满,配合槟榔共济下气破积,行气利水之功,治疗脘腹痞满,脚气水肿为臣;桑白皮性寒,用之可清泻肺热,利水消肿;乌药顺气止痛,温肾散寒,茴香行气止痛,二者共用,同起治疗脘腹冷痛之效;荆芥穗善行走泻,既可上清头目诸风,通利经脉,又可透气解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除满,配以白茯苓健脾渗湿,行气利水,治疗湿气郁滞引起的脘腹胀满,周身肿胀;紫苏子、紫苏叶皆有行气宽中之效,配合大腹皮,加强行气导滞之力;木瓜祛风除湿,重用可舒筋活络,木通通利血脉,二者合用,共治经脉不利引起的周身疼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为佐使之功;湿气郁滞严重者,加枳壳破气导滞,全方共起行气解郁,除湿止痛之效。
加减化裁如无萝卜,用萝卜子一分(微炒,捣碎)同煎代之;如觉大便干燥,即服加减神功丸。
文献摘要方论选录
1.《医方类聚 校点本》:“局方香苏散加槟榔、木瓜,败毒败加大黄、苍术,交加散,五积散,三因左经汤,四方通治。乌药平气汤、木通散、紫苏子汤、济生加减槟榔汤、大腹皮散、澹寮沉香散、即加减三和散、活人木瓜散、御院沉香大腹皮散与木香流气饮出入。”
2.《古今药方纵横(第二辑)》:“《御药院方》沉香降气散,用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叶、人参、甘草、白术各30g,白檀60g,肉豆蔻、缩砂仁、桂花、槟榔、陈皮,青皮、白豆蔻、白茯芩各15g,炮姜、炒枳实各30g,共研粗末,每次20g,入盐少许,水煎和渣温服。功能理气降逆,温中和胃。治三焦痞滞,气不宣畅,心腹疼痛,呕吐痰沫,胁肋膨胀,噫气吞酸;胃中虚冷,肠鸣绞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以及五膈五噎,心胸满闷,不思饮食。同书沉香大腹皮散,取沉香、槟榔、桑白皮、乌药、荆芥穗、陈皮、炒茴香、白茯苓、木通、炒苏子、苏叶、炒甘草各30g,木瓜75g,麸炒枳壳45g,大腹皮90g,共研粗末,每次20g,加生姜5片,萝卜5大片,水煎空腹温服。治湿郁气滞,脚气肿满,沉重疼痛,经脉不利。”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郑燕飞 - 讲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