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蒾,中药材名。本品为忍冬科植物荚的茎、叶。春、夏采收。功能主治为:治小儿疳积。《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来源本品为忍冬科植物荚的茎、叶。春、夏采收。
性味归经《唐本草》:甘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达3米。茎直立,褐色,多分枝,冬芽具2外鳞,嫩枝有星状毛。单叶对生,膜质,叶片圆形至广卵形以至倒圆形,长6~8厘米,宽约5厘米,先端突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脏形,叶缘具三角状锯齿;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状毛及黄色鳞片状腺点;叶咏羽状,5~8对,直走叶缘;无托叶。聚伞花序多花,径8~12厘米,有星状毛;萼管短,具5齿,宿存;花冠裂片5,有毛;雄蕊5,长于花冠,药分离,2室;花柱短,柱头尖,3裂;子房下位。浆果状核果,广卵圆形,深红色,无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分布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
生长环境生于山地或丘陵地区的灌木丛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相关配伍治小儿疳积:荚o叶与茎一至二两,芡实五钱至一两。酌加水,煎三小时,加些白糖,吃芡实和汤。可以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家诏 - 硕士生导师、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