檵花,中药材名。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花的花。夏季采收。功能主治为:清暑解热,止咳,止血。治咳嗽,咯血,遗精,烦渴,鼻衄,血痢,泄泻,妇女血崩。①《江西民间草药》:治鼻衄。②《闽东本草》:清暑解热,止咳止血。治燥嗽,咳血,烦渴,血痢,泄泻。
来源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花的花。夏季采收。
性味归经《闽东本草》:性平,味微甘涩。《闽东本草》:入肺、脾、胃、大肠四经。
功能主治清暑解热,止咳,止血。治咳嗽,咯血,遗精,烦渴,鼻衄,血痢,泄泻,妇女血崩。
①《江西民间草药》:治鼻衄。
②《闽东本草》:清暑解热,止咳止血。治燥嗽,咳血,烦渴,血痢,泄泻。
形态特征花,又名:木、山漆柴、铁树子、闪目木、刀烟木、锯木条、杨甬树、桎木柴。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1~4米。树皮深灰色;嫩枝、新叶、花序、花萼背面和果,均有淡棕黄色星状短柔毛。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6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头,基部钝,不对称,全缘,革质;叶柄长2~9毫米。花6~8朵簇生枝端;无柄;花萼短,4裂;花瓣4,淡黄白色,条形;雄蕊4,花丝极短,花药裂瓣内卷,药隔伸出成刺状;雌蕊倒卵形,子房半下位,2室,柱头2,有毛状突起物。蒴果球形,径约7毫米,褐色,室背开裂;种子椭圆形白色。花期5月。果期10月。
分布区域分布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矮林间。
生长习性适应性较强,利土壤要求不高,可利用荒坡或林边栽种。
繁殖方式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栽培技术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宽的畦,在畦上开横沟,沟距33cm,深约3cm,播幅10-13cm,每亩用种子15-20斤,匀撒海里,施人畜粪水后,盖草木灰约1cm厚。培育至第4年春季即可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备约1m开穴,每穴栽苗2株,填士压紧,浇水。3.夜育苗期中,第1、2年要中耕除草4次,在4、6、8、11月中进行。追肥3次,在4、6、11月中除后进行,肥料可用人畜粪水。栽种的第1、2年要松土除草3次,在6、8、11月进行,并在6、8月除草后各退肥1次,以后每年6月和11月各松土除草1次。
药材性状花常3-8朵簇生,基部有短花梗。脱落的单个花朵常皱缩呈条带状,长1-2cm,淡黄色或浅棕色;湿润展平后,花萼筒杯状,长约5mm,4裂,萼齿卵形,表面有灰白色星状毛,花瓣4片,带状或倒卵匙形,淡黄色,有明显的棕色羽状脉纹,雄蕊4枚,花丝级短,与鳞片退化雄蕊互生,子房下位,花柱极短,柱头2裂。。质柔韧。气微清香,味淡微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饯。
药理作用1.干叶粉末对兔股动脉切口有止血作用。
2.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4g/kg。
3.木黄酮能明显增加猫冠状窦流量,减慢心率,并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
相关配伍①治鼻衄:花四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痢疾:花三钱,骨碎补三钱,荆芥一钱五分,青木香二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血崩:花四钱炖猪肉,一日分数次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④治遗精:木花四钱,猪瘦肉四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化学成份花含槲皮素0.156%和异槲皮甙0.32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家诏 - 硕士生导师、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