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器质性遗粪症通常是指4岁以上或智龄相当于4岁的儿童,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不自主的、不适当的地点排出正常粪便。此种情况并不是应用缓泻剂等物质或躯体疾病所导致。患病率约为1.5%,男孩多见,男女之比(3~4):1。
病因
1.排便训练不良
排便训练过早、过于严厉,对排便行为不予训练或管理都会导致儿童出现排便功能的紊乱,使儿童出现功能性遗粪症。
2.心理社会学因素和环境因素
心理社会应激,如母子分离、父母离异、同胞相争、学校开学、遭受自然灾害等可能与患儿的发病有关。
3.生理学因素
便秘、肛门外括约肌痉挛、肛门直肠感觉运动功能异常与功能性遗粪症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一)分类
1.根据症状出现大便自控情况,可分为原发性功能性遗粪症和继发性功能性遗粪症。
(1)原发性功能性遗粪症患儿在症状出现之前一直不能够控制排便,即正常婴儿排便失控的异常延伸。
(2)继发性功能性遗粪症患儿在症状出现之前,通常能够控制排便至少一年。
2.根据是否存在便秘及有无粪便渗漏流出现象,可分为便秘溢出性失禁和无便秘溢出性失禁。
(1)便秘溢出性失禁主要表现为便秘和粪便渗漏流出。
(2)无便秘溢出性失禁仅仅表现为不能控制排便或在不适当的地点排便。
(二)临床表现
1. 4岁或4岁以上儿童反复出现不自主的或者有意的在不适当时机和地点排便,此种情况可以发生在白天,也可以发生在夜间,并不是应用缓泻剂等物质或者躯体疾病所导致。
2. 排泄方式可以是随意的或者是不自主的、反复的。轻者1个月数次,重者1日数次,无器质性原因,亦无腹泻。
3. 患儿常伴有便秘。
4. 50%~60%的患儿会有腹痛现象,腹胀和食欲缺乏也常见。
5. 有22%~40%的患儿伴有遗尿症。
6. 体格检查:在左下腹扪及无痛性腊肠状肿块,直肠指检有肛门括约肌张力较低,肛门、直肠扩张,内有大量粪团。
检查1.完成全面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注意腹部、脊椎、肛门有无异常体征。
2.有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有无焦虑、抑郁情绪。
3.认知功能发育水平,智力发育水平,一般行为表现。
4.自我生活管理能力。
5.血、尿、粪常规,肝功能检查。
6.腹部B超检查。
7.进行智力评定、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判定,有助于诊断。
诊断1.年龄4岁以上的儿童。
2.每月至少有一次遗粪,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
3.每次自主或不自主地在不适当的地方排便拉,如裤子,地板上。
4.粪便的质地和形态正常,一般多发生在白天,尤其在幼儿园或学校多见。
5.排除由腹泻,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的病变,以及因精神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而导致不能自主的排便。
鉴别诊断1.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缓是指个体在发育成熟前,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智力发育障碍或受阻,而导致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2.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一种以兴奋性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直至昏迷;另一种是以兴奋性增高为特点,表现为高级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的状态,包括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
3.器质性排便失禁
腹泻或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器质性排便失禁。
治疗从小训练儿童良好的排便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最佳训练时期是1~2岁,培养儿童每天定时排便,并到允许排便的场所,如厕所、马桶等处排便。及时治愈腹泻、便秘等躯体疾病,避免精神创伤等,对于预防本症的发生均有意义。
1.寻找发病的可能诱因
对于有明显心因者,应给予解除,对于无法去掉的心因或已经过去了的心因刺激,应帮助患儿能正确认识,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2.行为治疗
可采用操作性行为疗法。当患儿能正确的排便,不弄脏衣服时,给予阳性强化,而对于不良排便习惯形成的有关因素给予消退性抑制。
3.药物治疗
对于单用训练、心理治疗等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患儿,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