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块地景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其研究主要着眼于自然过程与城市发展已然在区域空间中密切交织、无法断然二分的现实。
简介1995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建筑系的福曼教授提出了土地嵌合体(land mosaics)这个概念。这个方法中,地区环境的生态系统必须和各种类型的土地使用的分布整合,将整个“城市-----区域”视为一个土地嵌合体。可以用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等三种空间元素,来描述在区域及景观尺度里空间模式的过程与变迁。1
嵌块地景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研究的纯粹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了纯粹自然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侧重研究的是“生态学的空间化”(spatializing ecology),并隐含着成为“空间生态学”(spatial ecology)的意图,特别关注受到人为影响与改变之下的自然系统形式、功能运作与空间模式。
土地嵌合体即是指在人类所能感知的系统中时间、空间维度。 “空间”维度涉及的是土地嵌合体形式或景观空间模式; “时间”维度即是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包括水文、生物迁徙、植被演替等。
按照系统的分类方式,首先,在人类的系统环境之下,土地嵌合系统即是一个地景单元(landscape unite),在这个系统之下,由基本要素是具体的人类生存地区环境中的地景空间种种元素。其次,在人类系统环境之外的系统之下,土地嵌合体又是一个由人化自然环境和纯粹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之下所构成的空间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包含了人类生存的系统环境。从更大的系统而言,土地嵌合系统又是由许多重复与类似的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
研究与发展19世纪中叶,自然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将地理景观,即地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引用到地理学中,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此后一段时期内,地理景观一度被看作地形的同义词,其内涵仅限于对地壳的地质、地理现象和地貌属性的描述。
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空间和经济为基点,以地理学的空间结构、反应和预测地理景观变迁为主要目标,研究地理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及其历史演化的相互关系。地理研究学派中的地理景观研究,存在过于强调区域性地表特征的倾向。
因此,现代地理景观理论对地景建筑偏重视觉形态诠释的地理景观概念,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如学者乔治·丹尼尔斯指出:“地理学者对可见的物质地景强烈关注,反倒忽视了解较不明显、但却真实塑造出地景的不可见力量。景观的概念并不包含关于权力与冲突的政治意涵,反而还倾向消融或隐藏它们。因此,景观的真正理念已经被质疑。”
20世纪上半叶,地景生态思想的产生,使地理景观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卡尔·特罗提出了嵌块地景生态学的概念,嵌块地景生态学是地理景观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强调以科学的方法定量分析地理景观,以使之成为可以被使用与再利用的资源,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定性的空间化整体思考角度。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所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观察以地理景观为基础结构所支撑的生态体系的影响与演变,更重要的是从功能上探索地理景观的可运用性。从生态概念切入的地理景观研究,建立在生态系统上,结合地理景观设计经营规划,以达到永续发展的目的。然而,这种地理景观研究趋势,虽符合当前对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目的,却因逐渐趋向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对地理景观真正的内在力量即文化的探求。
相关问题地景生态学涉及了生态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但是,该如何建立完善的学科交融机制,找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学科交叉中起到宏观调控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如交响乐队的指挥,能够建立各乐器的交融、联系。由此可以看出,联系在整个系统中非常重要,正因为建立了联系,才有了系统。
想要强调的是这种多维度的、非线性的联系思维,认为当前的地景生态学科,以及与此相似的多领域交叉学科当前迫切需要的就是建立这个联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是无可否认的,在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大环境之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的急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环境问题、文化的缺失等一系列的矛盾加剧。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