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心理,是在道路上的行人所特有的感觉、情绪和行为能力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因人而异,也与所处的交通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概念行人心理,是在道路上的行人所特有的感觉、情绪和行为能力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因人而异,也与所处的交通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1
根据行人的不同年龄,可分为儿童、青年人和老年人;按性别可分为男性和女性行人。由于性别、年龄及个体差异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2
儿童的心理特征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反应快,但由于生活经验少,认识能力有限,加之缺乏专门的教育,对交通安全常识肯定认识不足,对交通信号、距离、车速、机动车危险性几乎没有正确的概念。所以,儿童穿越道路时,不懂得观察和确认是否安全。在没有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横穿马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贪玩、调皮、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常在公路上打闹、追逐嬉戏,玩耍时乱跑,为抢玩具等东西时会突然冲向公路,甚至有些地方的儿童在车辆上坡时还爬车、吊车,令驾驶员措手不及,造成交通事故。据美国的统计数据,5~9岁因汽车而致命的儿童中,有8.6%是在道路上游戏造成的。
此外,儿童常常跑步穿越道路。在穿越道路时,儿童的心理负担比成人大,往往急于到达道路的另一侧而跑步穿越。其中,男孩跑步横穿道路的比例比女孩多,特别是5~8岁的男孩所占比例较大,每3人中约有1人跑着穿越道路。
另外,儿童身体矮小,眼睛距地面高度低,视野比成人狭窄,对交通状况的认识受到限制,这些儿童的生理因素也是造成儿童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2
青壮年的心理特征青壮年生命力旺盛,感知敏锐,反应快,应变能力强,交通安全知识丰富,熟悉交通规则,对交通法规也比较熟悉,一般不易发生行人事故。但是青壮年人由于工作或走朋访友的缘故,出行机会多,行走距离远,这就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客观因素。同时,好胜心强、不甘示弱是青壮年人的重要心理特征,在汽车临近时横穿马路或在马路上并排行走,对汽车鸣喇叭置之不理,或不顾一切紧挨车子或吊在车上随车前进等,因此,这些人发生交通事故多在横穿道路和交通拥挤的时候,尤其在强行拦车、强行搭车、偷扒汽车中发生的事故最多。据统计,青壮年在车祸中的死亡数,约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另外,青壮年提或背较多且重的东西时以及酒醉后在公路上行走或骑自行车时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老年人因视力和听力衰退,使其知觉延误、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常常不能正确估计车速和自己横穿道路的速度。表现为准备横穿进路时往往犹豫不决,有时穿行中又突然返回;有时又不能及时发现来车而不知避让;有时虽已发现来车,但因步行速度过慢而躲闪不及。据统计,5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步行速度为1.5m/s,而20~49岁的成年人则为1.8m/s,13~19岁的青少年则为2.7m/s。
老年人一般都考虑周全,处世谨慎。所以,他们不轻易乱穿道路,遇见车辆也能主动提前避让或耐心等待,择机而过。由于老年人横穿道路等待时间较长,加之不能准确估计车速,有时反而会错过最有利时机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老年人的另一个心理特征是喜欢穿暗色、朴素的衣服,这些老年人在驾驶员的视野中就成为一个不易被发现的目标,特别是在夜间和傍晚,对老年人更为不利。老年人的这一心理特征,造成了老年人的交通环境中的被动局面。据英国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比成年人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大8倍。2
女性行人的心理特征女性行人一般较男性细心,观察周围交通环境比较仔细,规范行为的意识比较强烈,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女性的这一心理特征比较有利于女性行人的自身安全。但是,女性行人的反应一般较男性慢,行动比较迟缓,女性的这一特点,造成她们穿行道路的时间较长,事故发生的机会增多。女性行人情绪一般不如男性稳定,应变能力较差,属于非稳定型的交通参与者。女性行人在正常情况下,比较细心,也有耐心,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但在危险紧急情况下,往往恐慌万状,手忙脚乱,有时中途停顿、进退两难,有时盲目乱跑、不知所措,很容易导致自身伤害。女性行人喜欢穿比较艳丽的服饰,她们极易被驾驶员发现而避免不必要的行人交通事故,有利于自身保护。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建平 - 副教授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