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蒸发散量是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散量。它等于地表水体蒸发散量、土壤蒸发散量和植物蒸发散量之和。
简介实际蒸发散量地面水分以水汽状态逸出地表进入大气的散发量。是雪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的总和。通常由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差值求得。是水文计算中必不可少的水平衡要素。
实际蒸发散量的大小与气象因素、土壤条件、地下水活动和陆地表面特性(包括植被、冰雪)等有关,受蒸发能力和供水条件(降水量)的制约。
影响因素实际蒸发散量的大小受陆面蒸发能力和陆面供水条件的制约。陆面蒸发能力可近似地由实测水面蒸发散量综合反映,而陆面供水条件则与降水量大小及其分配是否均匀有关。一般说来,降水量年内分配比较均匀的湿润地区,实际蒸发散量与陆面蒸发能力相差不大;但在干旱地区,实际蒸发散量则远小于陆面蒸发能力,其实际蒸发散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供水条件。
估算方法在地形图上绘出实际蒸发散量等值线,有助于了解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的分布情况,与国土规划和整治关系密切。如中国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大陆划一条300mm等值线,线以西大部属干旱和半干旱区,该区蒸发能力大大超过供水能力,实际蒸发散量接近或等于年降水量,分布状况基本与降水一致,有明显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线以东由于干湿条件不同而南北也有差异,淮河以南为湿润地区,平原湖区较大,达800~900mm,山区较小,约500~700 mm淮河以北为半湿润地区,蒸发能力超过降水,山区为400~500 mm,平原为400~600mm,主要受供水条件控制。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