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骨架波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土骨架是由土颗粒相互接触与联接形成的可以承担与传递有效应力的构架体,其孔隙中充满了孔隙流体(液态或气态)。骨架波是指其传播特性主要受土骨架控制的波。包括压缩波和剪切波,其中压缩波传播速度往往同时受土骨架和孔隙水特性的影响,而剪切波传播速度基本上只受土骨架特性控制。

简介骨架波是指波的传播特性主要受到土骨架的作用,骨架波包括压缩波和剪切波。压缩波又称“P波”、脉缩波。是其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一致的弹性波。在岩土材料等介质中传播并使介质受到压缩作用的纵波。源自空气冲击波,与防护工程结构遭遇时形成动荷载。为地震勘探中通常所假设的一种地震波类型。剪切波,又称S波、横波。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的体波。它是使介质呈剪切状态的波动,因此只能在地球内部固体部分中传播。由于断层错动所激发的地震波能量中S波比P波大,而且一般建(构)筑物的抗侧力能力较弱,所以S波往往是造成工程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因素土骨架

土是由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的各种散粒堆积物。它是土力学的研究对象。土是由颗粒(固相)、水(液相)和气体(气相)组成的三相分散体系,具有结构和构造。

土骨架是指土中固体颗粒形成的构架。是由土颗粒相互接触与联接形成的可以承担与传递有效应力的构架体。土骨架的3要素有:土颗粒,包括其结合水;接触( 点或面);联接(收缩膜,公共结合水膜)。土颗粒相互接触,或相互联接,或既相互接触又联接构成土骨架。土骨架溃散是指土颗粒既没有接触也没有联接。结合水膜联接最强,其次是收缩膜联接,最弱是接触。土骨架局部失去接触或联接为损伤;溃散或损伤的土骨架重新建立接触或联接为修复,还伴有加密的为增强。饱和土的土骨架体积,是包括结合水膜的土颗粒体积;非饱和土的土骨架体积,是包括结合水膜的土颗粒,加上收缩膜联接的体积1。

孔隙水

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因为孔隙水一般分布于层状砂岩、粉砂岩、砾岩内,所以比较均匀而连续,水力联系密切,具统一的地下水面或测压面,水的运动形态大多属层流运动,遵从达西渗透定律。孔隙水的富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而孔隙度的大小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分选好坏、胶结物的性质及胶结程度等。孔隙含水层的透水性、给水度等特性主要受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地貌条件的控制。许多水化学地震观测井(如管庄井等)的含水层就是孔隙岩层含水层。

形成动荷载

动态的直接作用。与静荷载不同的是,动荷载引起结构或构件的加速度在设计中不能忽略。例如,厂房中桥式吊车起动或制动时对结构的水平力,风对高耸或高层房屋结构的脉动作用,各类机器运转时对承载结构的惯性力,以及突然施加在结构上的撞击力、爆炸力等。动荷载在结构中产生荷载效应应按动态方法分析得出,但为简便起见设计时经常采用准静态方法,即以动力系数增大静荷载后,仍按静态方法分析结构中的荷载效应。

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从震源辐射的弹性波。它一般分成体波和面波。体波是纵波和横波的总称,包括原生体波和各种折射、反射及其转换波。面波为次生波,一般指勒夫波和瑞利波,就其数学意义来说有“基阶”和“高阶”面波之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不均一性,地震波的传播途径是一条很复杂的曲线,其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何星 - 副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