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蛙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叉舌蛙科。主要分布于台湾、澳门、海南、广西等地。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55~68 mm,雌蛙体长70~89 mm。头长约等于头宽,吻端钝尖;鼓膜大;犁骨齿很强。背面较粗
糙;体背和体侧有长短不一的肤棱4~8条,肤棱上有小白刺,背后部、肛周围、后肢背面有小疣粒;腹面光滑。前肢较短,指、趾末端钝尖无沟;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后或鼓膜,左右跟部相重叠或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有跗褶;无外跖突;趾间全蹼,缺刻较深;第五趾游离侧缘膜发达。颜色变异较大,背面多为褐黄色,有黑褐色斑纹,上下唇缘有6~8条深色纵纹;两眼间有一小白点,后面有一“八”形斑,背部有“W”形斑显著,其后还有一个“八”形斑,有的个体有黄白色脊线,前臂及股、胫部各有3~4条深色横纹;体腹面浅黄白色,咽喉部多有褐色斑点。雄蛙第一指婚垫很发达,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该部位为褐色),有雄性线。第33~35期蝌蚪全长平均34 mm,头体长14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44%,头体略呈三角形,口小,尾鳍弱,末端尖,唇齿式为I:1+1/Ⅲ;口角及下唇两侧的唇乳突两排,小而密,下唇中央缺乳突。一只雌蛙卵巢内未成熟卵直径0.7 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黄白色。1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近海边的咸水或半咸水地区。成蛙常栖息于海边的海潮能够波击的海岸区,以红树林地区较为常见。白天多隐蔽在红树林等植物根部或洞穴内,傍晚出外到海滩上觅食,以蟹类为主,故又名“食蟹蛙”,还捕食虾、小鱼、螺类及昆虫。雌蛙一次可产卵1600余粒,蝌蚪生活于水坑或半咸水水塘中,多栖息于水的底层。1
种群状态该蛙分布区间断,栖息地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易危VU。
分布台湾(台北、新竹、花莲、台南)、澳门、海南(海口、文昌、琼山、陵水)、广西(北海、防城、合浦);国外分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至帝汶,并被引进于菲律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