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可塑性(soil plasticity)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时,在外力作用下能成形,当外力去除后仍能保持塑形的性质。土壤可塑性是片状黏粒及其水膜造成的。因为土壤中黏粒成薄片状,彼此接触面积大,当土壤含有一定量水分时,黏粒表面包被一层水膜,若加外力,使片状黏粒在水膜的湿润下,可将杂乱排列变成相互平行定向排列、并为水膜拉力所固定,保持新的形状。失水干燥后,由于土粒黏结力,仍能保持其改变后的形状。
简介土壤力学性质(又称机械物理性质)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和胀缩性,以及其他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的性质,这些性质又称为土壤结持性。土壤力学性质与土壤耕作中的诸多问题,如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土壤压板等密切相关。土力学就是研究土壤力学特性的土壤学分支学科。1
可塑性土壤可塑性(soil plasticity)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时,在外力作用下能成形,当外力去除后仍能保持塑形的性质。土壤可塑性是片状黏粒及其水膜造成的。因为土壤中黏粒成薄片状,彼此接触面积大,当土壤含有一定量水分时,黏粒表面包被一层水膜,若加外力,使片状黏粒在水膜的湿润下,可将杂乱排列变成相互平行定向排列、并为水膜拉力所固定,保持新的形状。失水干燥后,由于土粒黏结力,仍能保持其改变后的形状。1
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水分含量过干的土壤不能任意塑形,泥浆状态的土壤虽能变形,但不能保持变形后的状态。因此,土壤只有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才具有塑性,土壤表现塑性的含水量范围是土粒同的水膜已厚到允许土粒滑动变形,但又没有丧失其黏结性的范围,否则在所施压力解除或干燥后就不能维持变形后的形状。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水分含被称为下塑限(塑限),土壤失去可塑性而开始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上塑限(流限)。上塑限与下塑限含水量之差称为塑性值,也叫塑性指数(plastic index)。塑性值大的土壤可塑性范围大、可塑性强。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能提高土壤上、下塑限,但一般不改变其塑性值。在塑性范围内进行耕作是不适宜的,这时无论耕锄等任何操作都不可能达到碎散土块、疏松土壤、创造良好结构的目的,因此,在干耕时必须在下塑限以下的含水量进行,湿耕时必须在上塑限以上的含水量才能进行。
代换性阳离子代换性钠离子因水化度大,使上壤分散,因此可塑性增大,相反,钙离子因具有凝聚作用,减少了土壤可塑性。代换性阳离子对黏粒矿物塑性强弱的影响很大。钠离子使蒙脱石的上下塑限和塑性值大大增加,而对高岭石影响较小。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愈细,黏粒含量愈多,可塑性愈强。砂质土中由于含黏粒很少,因而不具可塑性或可塑性极不明显。在黏粒矿物中,蒙脱石型分散度高,吸水性大,故塑性值大,但土壤的膨胀性高,土壤变于后易开裂,故不适宜用作陶瓷制品的原料而高岭石型分散度低,吸水性较小,故塑性值较小,且膨胀性很弱·变千后不易开裂,是制作陶瓷用品的良好材料。上塑限、下塑限和塑性值的数值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