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均数回归,这是一种统计学现象,即当我们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时,任何尝试行为看起来似乎都是有效地,因为我们将会趋向于自己更通常的状态。
“回归”是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兼统计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表弟)在研究人类遗传问题时提出来的。为了研究父代与子代身高的关系,高尔顿搜集了1078对父亲及其儿子的身高数据。他发现这些数据的散点图大致呈直线状态,也就是说,总的趋势是父亲的身高增加时,儿子的身高也倾向于增加。但是,高尔顿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回归效应。因为当父亲高于平均身高时,他们的儿子身高比他更高的概率要小于比他更矮的概率;父亲矮于平均身高时,他们的儿子身高比他更矮的概率要小于比他更高的概率。它反映了一个规律,即这两种身高父亲的儿子的身高,有向他们父辈的平均身高回归的趋势。对于这个一般结论的解释是:大自然具有一种约束力,使人类身高的分布相对稳定而不产生两极分化,这就是所谓的回归效应1。
在社会心理学中,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1974)发现了另一条可能产生控制错觉的路径:我们没有认识到趋均数回归(regressiontowardtheaverage)这一统计学现象。由于测验分数部分地由于随机影响而上下波动,所以绝大部分上一次考试得分很高的人下一次的考试分数将稍有下降。因为他们第一次的分数达到了最高值,所以其第二次的分数更可能下降(“回归”),趋向其自身的均值而并非将最高值推向更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出色的学生,即使并非每次都是最好,也可能会在课程结束时在班级内成绩名列第一的原因。)反过来讲,在第一次考试中得分最低的学生很可能在以后的考试中会提高成绩。如果那些得分最低的学生在第一次考试后去老师那里寻求帮助,当其成绩提高时,老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辅导是有效的,尽管实际上它并没起任何作用。
事实上,当事情处于最低谷时,我们会尝试任何行为,而无论我们尝试什么——去看心理医生,开始一个新的节食—锻炼计划,阅读一本关于自助的书——都更能发生改善而非进一步恶化。有时我们会认识到事情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极好或极坏的点上。经验告诉我们,当所有事情都非常顺利时,一定会在什么方面出点问题。当生活给我们沉重打击时,我们通常都期望事情会变得好起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认识到这种回归效应。我们经常困惑于为何棒球年度新人的第二个赛季总会相对平庸——是他过于自信了吗?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异乎寻常的表现总要回归到正常状态。
通过模拟运用奖励和惩罚的结果,沙夫纳(Schaffner,1985)演示出控制错觉可能会渗透到人们的交往中。他邀请鲍登学院(BowdoinCollege)的学生来训练一个想象中的四年级学生“哈罗德”在早晨8:30来到学校。在三周内的每一个上学日,一台计算机显示出“哈罗德”到校的时间,通常在8:30~8:40之间,接着学生们选择一个针对哈罗德的反应,该反应在强烈表扬和批评之间。你可能已经料到了,通常当哈罗德在8:30之前到校时,他们会表扬他,而如果哈罗德8:30之后才来,他们会批评他。由于沙夫纳编制的使计算机演示到校时间的程序是随机的,在受批评之后哈罗德的到校时间通常会有所改善(向8:30回归)。例如,如果哈罗德8:39分才来到学校,他肯定会被批评,而他随机选择的第二天的到校时间很可能会早于8:39,因此,尽管他们的批评不起任何作用,绝大部分学生在做完实验后仍相信自己的批评是有效的。
这个实验证实了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的富有挑战性的结论:自然就是如此这般运作的,我们经常因为别人受到奖励而感到自己受惩罚,却因为惩罚别人而感到自己受奖励。在现实中,正如每一个学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的那样,对完成某事的积极强化通常更有效并且会有较少的负面效应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