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关于语言进化的理论,认为语言有助于庞大社会群体的凝聚。该理论建立在对猴和猿的观察上,这些动物用理毛来团结自己的社会群体,因此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在庞大的群体中已进化为一种修补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假设总是认为,语言的进化是为了交换关于物质环境的信息,这通常被解释为与打猎的组织、对未来的计划或者指令的给予(比如告诉他人如何做出一个石制工具)有关。然而,近十年来有一个全新的解释出现——语言在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已被提出的可能功能包括协调社会契约(需要对符号化的社会关系的理解)、配偶关系(侃天者效应)——语言技能是与配偶品质有关的可靠信号(配偶靠语言使对方快乐,确保双方为这段关系持续地付出)和社会纽带(流言假说,gossip hypothesis)——促进庞大社会群体的团结。
语言提供了这三个看似可能的功能,但我们必须提出一个疑问:这三个方面是否在语言起源之初同时出现,还是其中一个作为主要功能最先出现,而另外两个后来才出现?尽管这三个方面都有明显的选择优势,但是流言假说有着额外的优势,因为它能够解决一个额外的问题,即如何将庞大的社群团结起来。因此,社会契约(尤指那些关于尊重他人选择对象或配偶的权利协议)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社会群体变得十分庞大而竞争对手数目众多时。不管社会群体是大还是小,哺乳动物和鸟类都能通过尊重其他个体的配偶或者让自己的配偶高兴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一旦社会群体变得庞大,大批随时备战的竞争对手增加了风险,这时,社会契约和侃天者机制就能及时发挥自己的长处。相反,流言假说表明,语言是庞大群体产生的先决条件,因为它能提供所需的基本机制来使个体团结成为一个稳定的社群。
流言假说的本质来源于对猴和猿的观察,它们通过理毛来维持所处社会群体的团结。理毛能使大脑释放内啡肽(大脑自身的镇痛剂),让情绪达到轻微的兴奋状态。内啡肽以一种目前还不清楚的方式让个体产生温暖和满足的感觉,让它们更加信任和忠于为自己理毛的个体。这种身体的接触(如抚摸、摩擦和按摩)对我们人类来说也有相同的效果。身体的接触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而且还能够释放强烈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触摸中感觉到其丰富的意图、愿望和诚意,这会比从其话语中得到的还要多:一下触摸胜过于千言万语。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彦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