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音乐性失语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音乐性失语症也叫做失乐症(amusia)是一种音乐加工障碍, 即无法辨认音高、 节奏、 力度或音色之间的差异, 也无法感知自己或他人歌唱时是否走调、 节奏是否一致等, 而音高感知障碍是失乐症的主要表现 , 失乐症者不能对音高之间的半音(semitone) 变化作出反应, 这是失乐症与正常音高加工能力的显著区别。 失 乐症本质上属于发展性音高加工障碍 ,即发展性失乐症(developmental amusia)。

失乐症的认知神经机制Peretz等报告了一名失乐症者的音高加工障碍,该被试智力水平及听觉、记忆、语言能力均正常,但蒙特利尔失乐症诊断测验(Montreal Battery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结果显示其无法辨认不同的旋律,尤其在音高识别上存在感知障碍,即无法感知小于一个半音的音程。 Foxton等对失乐症被试进行了音高分辨、音调辨认、声部分辨三个任务测验,发现与正常被试相比,失乐症被试在音高分辨和音调辨认方面成绩较弱,但声部分辨结果正常。该研究也表明失乐症者与正常人区别在于细微的音高感知差异。

有其他研究也验证了失乐症者存在音高障碍,但其听觉、语言、数学、记忆等认知能力及智力水平均正常,甚至在某些方面很优秀,例如Ayotte等发现失乐症被试存在音高识别障碍并影响了音乐节奏加工,但歌词记忆能力正常。有 研 究 者 通 过 事 件 相 关 电 位(event-relatedpotential, ERP)对失乐症和正常被试进行音乐旋律测验(每个旋律片断包含5个不同音高),发现失乐症被试对一个半音作出反应时,

其N100波幅与正常被试无差异,但N200和P300波幅却高于正常被试近2倍。 N200与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相近,反映了非注意或无意识认知加工。 P300反映了大脑对刺激进行编码、分 类、识别等认知功能状态,是注意、记忆、思维计算等多种认知功能的综合性指标。源分析发现失乐症被试 在 大 脑 右 侧 额 叶 下 回 及 顶 叶 分 别 出 现 明 显 的N200和P300,可能原因是失乐症被试需要较多的补偿性加工资源来识别音高之间的差异。1

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在音高加工时,失乐症者 和 正 常 人 在 双 侧 颞 叶 平 面( planum temporale,PT)和赫氏回(Heschl gyrus, HG)的脑激活强度都增加,而且随着音程度数的增加,两组被试的双侧PT、 HG及颞叶上回前部的激活 强度均随之增强,表现出正性相关;但 是 在 右 侧 额 叶 下 回(inferiorfrontal gyrus, IFG)的 眶额区部位,正常被试的激活强度随音程的增多而增强(即正相关),而失乐症被试的激活强度则降低(即负相关)。神经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失乐症被试的右侧听觉皮层与右侧IFG/眶额区存在较低的功能连接,而右侧听觉皮层与左右两侧PT/HG、右侧听觉皮层与PT/颞叶上回边缘后部、左侧听觉皮层与左右两侧PT/HG、左侧听觉皮层与右侧PT/颞叶上回边缘后部均存在较多的功能连接。

形 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也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失乐症者在右侧IFG的白质浓度较少而灰质浓度增加,可能反映了一定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另外,失乐症者右侧IFG较低浓度的白质结构可能反映了额-颞皮层纤维连通性异常而导致音高加工障碍。

失乐症的矫正和教育策略由于音乐自身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织形态,因此,人脑越早接触音乐就越有利。尽管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失乐症者进行音高障碍矫正,但结合大脑发育基本规律、提供一定的音乐学习和训练环境,则对提升失乐症者的音高感知及相关音乐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因此,对失乐症者需给予丰富的音乐教育和学习环境,以刺激他们脑内相关的神经功能连接和结构改变,因为脑神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用进废退”的原则和规律;丰富和复杂的音乐刺激有助于建立适用性更强的神经功能和网络连接、优化脑皮层结构和功能。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音乐教室里不仅要有音箱和一些音乐设备,还要有可视化物体,比如色彩丰富的音乐符号,例如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玛德琳娜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音乐教室,教室里有许多五线谱符号,地面上是地谱、墙上是墙谱、桌上是桌谱,还有身体谱和手谱等,连教室的大衣前面也有大谱表,各种谱表上有剪纸音符、拍值尺、时值尺,还有各种音符帽等。也就是说,音乐不只是听到的,还可以是看到和触摸到的。

此外,还可通过音乐强化训练来提升音高感知能力。音乐学习能使相关神经细胞间的突触发生物理性变化,从而使化学信号更有效地传递。这种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成为脑组织变化的生理基础。目前,电生理学已证实突触传递效能的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term potentiation)是学习和记忆的突出可塑性模式。这种突触结构变化的本质是不断地给予强化和易化的适应。若不给予强化,遗忘则不可避免。音乐教育者应采用增强学习和记忆、增加切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在音乐学习和训练时,在准确演奏一串音符、一组和弦的基础上,要试图练习提前看到(或想到)后面的乐谱,然后确定何时、怎样演奏后面的音符。这样找出音符、和声、乐句之间内在规律性,并把这种规律性记在脑中,就会形成比较好且比较牢固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绍清 - 副教授 - 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