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任务匹配比较法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任务匹配比较法又称为实验性分离(任务分离)。其指:在心理学实验中,用两种测验任务分别测量两种相近的心理过程,此方法的核心假设就是这两种实验任务可以分别测量对应的心理过程。

简介此方法最初是为了测量个体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分别对应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因而这种分离也被称为任务分离。从方法学上分析任务分离的逻辑,就是假设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这样,用不同的测验任务便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能。如果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有不一致或类似的结果,就可以据此推测完成这些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类似。据此,当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结果相反时,我们就能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人们把类似这样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塔尔文曾对实验性分离作如下的描述: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Tulving, 1985)

实验性分离就其特点而言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 singal dissociation)、非交叉双重分离( uncrossed double dissociation)、交叉双重分离( crossed doubledissociation)和双向关联( reversed association)。但是不管怎样,在内隐记忆领域,实验性分离应用最广泛的具体形式,仍然是此前提及的任务分离逻辑,即:
先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来造成两种测验任务,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记忆,然后通过考察两种测验成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了实验性分离12。

任务分离中的间接测验任务分离逻辑离不开设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其中直接测验已经对应于传统的记忆测验形式,那么间接测验就成为任务分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了。罗迪格等( 1993)曾归纳了 13 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不过归纳起来,这些间接测验可以大致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大类2。

评价任务分离逻辑的实验为绝大部分内隐记忆研究所采用,而且成功地揭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机能、特征上的诸多差异,但针对任务分离逻辑本身的批评也依然存在。概括而言,主要的批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两种测验任务的可比性问题。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归根到底是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杨治良( 1991)就曾概括了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在测验线索、记忆任务、反应指标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如果两种测验任务本身是不可比的,那么两个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似乎也就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了。其次,任务分离逻辑总是假设直接测验的结果代表了外显的记忆过程,而间接测验的结果代表了内隐的记忆过程。但实际上研究者很难保证测验任务的纯净性,谁也不能确定直接测验是否完全排除了内隐记忆的参与,抑或间接测验是否和外显记忆毫无关系。此外,任务分离逻辑试图证明内隐记忆存在;但是在论证开始之前就已经假设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因为间接测验就对应了内隐记忆。这样的逻辑似乎也有循环论证的嫌疑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