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新生又称为糖质新生、糖原异生。是生物细胞中的常见生化分子,是糖解作用与糖质新生作用的中间产物。
反应例如:磷酸烯醇丙酮酸(英语:Phosphoenolpyruvate或Phosphoenolpyruvic acid;缩写PEP)
由于糖解作用的最后步骤是个难逆反应,因此在糖质新生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替代途径,才能将丙酮酸还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首先丙酮酸必需要先在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的催化之下,消耗ATP分子并转变成草酰乙酸(Oxaloacetate)。
之后草酰乙酸又会经由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基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的催化,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在这个反应中,会消耗掉GTP,并生成GDP与二氧化碳。
与前后反应不同的是,以上的两个反应是在粒线体中进行。而且除了直接转变之外,草醋酸还可以利用另一个需要更多步骤的途径,来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此外,从磷酸烯醇丙酮酸的生成直到果糖-1,6-双磷酸产生为止,中间的糖质新生过程皆是糖解作用的逆反应1。
作用编辑
糖原异生是指非糖物质(如某些氨基酸、乳酸、丙酮酸和甘油等)在人体的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中某些酶的催化下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的过程。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糖原异生也可受到胰岛素的抵抗。当胰岛素缺少,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增多时,糖原异生的能力就会加强,肝糖原的输出就会增多。
在正常情况下,糖原异生主要在人体的肝脏内进行。当正常人的三餐食物被消化、吸收和利用后,血糖水平会逐渐下降,从而可使人产生饥饿感。此时,人体所需的热量就会由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来提供。
肝脏能生糖,肝脏是糖原异生的主要场所。当正常人1日3餐食物被消化、吸收、利用后,血糖逐渐下降引起能量不足,产生饥饿感。此时,热量的不断补充,即由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提供。每天生成100~150克葡萄糖,其中90%在肝脏生成,约10%由肾脏生成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梁志宏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