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的心理学模式,是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中最重要的模式。由于心理学各学派主张的基本理论与诊断治疗不同,该模式又分为心理动力学模式、人本主义理论模式、行为主义模式、认知行为模式。
心理动力学模式,强调动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都是由于各种动机是否满足这一对矛盾的结果1。
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很多,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等等。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最早、最完整的。故,心理动力学模式,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19世纪20世纪初,当其他的精神病学家正在关注精神病的自然历史,探讨他们的生物学因素和素质基础的时候,弗洛伊德却把注意力转向了心理的影响以及人格和环境作用的”动力学”层面。经过对精神障碍特别是对神经症的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后,弗洛伊德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意识的三个层次、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1.意识的三个层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为无意识(潜意思),中间是前意识,最上层为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可以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比如知道自己正在看什么书,能听到外面讲话的声音。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那部分内容。多是那些不在注意力中心的事件,但随时可以向记忆提取资料,比如,一项昨天在上班的经历。而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自己意识不到的,处于内心深处的那部分内容,它包含着两种主要素材:一是那些不论何种原因而被遗忘的素材,二是因为产生冲突和焦虑而被压抑和排除与意识之外的素材。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部分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潜意识。根据他的观念,潜意识层面通常包含了大量的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和各种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它是过去经验的大储藏库。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本能欲望与冲动,是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之中的,但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待在那里,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的活动着,不断的寻求出路、寻求满足2。
潜意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意识之中似乎有一种抵抗力量--严防潜意识中的观念进入意识部分。于是就存在这样的矛盾:潜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动机欲望迫切地向上冲、向外推,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但因为其不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容许,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反省,应而加以抵抗,给予相反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压抑3。
2.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主要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3.性心理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①口欲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生殖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2岁);⑤生殖期(12-18岁)。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生殖器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圆满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2。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4.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真实的焦虑,及现代人所称的害怕,因真实世界的危险而产生的真实的焦虑。二是神经质焦虑,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焦虑来自个体担心潜意识的冲动,尤其是性欲和攻击的冲动,在本我和自我的冲突中占有优势。三是道德的焦虑,来自个体担心行为破坏个人的标准和良心的规范,这也是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任何焦虑都是一种不安的磨难,因此个体往往会利用防御机制来逃避焦虑。
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并且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和冲突之中得以解脱的手段。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否认、补偿作用、替代作用、幻想、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以及升华等。应该说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这种自欺的手段,以求保护自尊和缓解失败的痛苦。但是自我防御机制,毕竟不能代替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所以,适度的应用防御机制可能有助于个体焦虑和痛苦的暂时缓解;但如果过度应用防御机制则可能导致。但如果过度应用防御机制,则可能导致病态的适应模式,甚至可能因此而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5.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觉察和洞察人的潜意识,了解其症状背后的症结及通过分析当事人自己意识不到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有意识的,这样患者就会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从而使症状消失。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主要有五5种:
1.自由联想
让当事人在非常舒服的躺椅上自由联想,治疗者要求当事人尽可能的将心中的话说出来。不管他们是多么的琐碎,无逻辑、不清楚,当事人仍然需要直觉地、不假思索地报告出来。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鉴别与解析潜意识中被压抑的事件与当事人症状有关联的资料。当事人通常躺在长椅上,治疗者坐在其后,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当事人的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
在睡眠中防卫能力是比较低的,一些被压抑的情感会表面化。弗洛伊德把梦看做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在梦中一个人的潜意识欲望、需要与恐惧都会表现出来。某些不被人所接受的动机会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直接显现。
3.抗拒的分析
抗拒是当事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咨询重心偏移。弗洛伊德认为,当事人抗拒的原因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作用,以逃避自己去面对自己所无法忍受的焦虑的意识化。处理抗拒的方法是治疗者指出当事人的抗拒心理,帮助当事人了解抗拒的原因,让当事人正视抗拒的行为,并借此探讨潜意识的作用。
4.移情的分析
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并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转移来对待治疗者。在咨询过程中,移情是一个关键,因为透过移情作用,治疗者有机会去具体的观察和了解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并解释问题行为的冲突所在。
5.解释
解释是精神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解释的目的是让当事人正视他所回避的问题,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要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消除抗拒和移情的干扰,使当事人对其症状的真正含义有所了解,解释都是必不可少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当时提出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实践精神。尽管他的理论,后来受到许多人的质疑,但弗洛伊德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和观察使我们对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人的意识贬低到一个次要的地位,甚至完全忽视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他的放“泛性论”观点,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的基础。最后他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成为人的一切心理变化的根源。另外,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有些原理、原则完全出于猜测,或者纯粹虚构出来的,因此,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也受到批判1。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对异常心理的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