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是一种体现某种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和目标定向,促进其功能发挥的操作思路或范型。

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总共包括了三种模式类型:从心理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针对全面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整合模式;从心理素质教育分层目标出发的分层模式;从心理素质教育的分段目标出发,针对学龄段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的分段培养模式1。

具体内容在信息时代,由于刺激源的丰富多彩,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以某一学科理论为依据的单一模式很难适应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索和构建新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经过理论探索与实验验证,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分段多层次的一个模式系统。这其中包含了三种模式:整合模式、分层模式和分段模式。

1.整合模式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针对全面心理素质培养,可以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概括为整合模式。整合模式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出发,构建出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基本模式。整合是指多方面的整合,如“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的整合;“生理—心理—个体经验”的整合;“专题训练—学科渗透—咨询辅导”的整合。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基本目标;遵循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两条基本原则;综合运用专题训练、学科渗透、咨询辅导等基本教育途径;有效发挥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着眼于“自我认知——晓理动情——行为导向——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等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内部过程的基本环节;重点突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该模式能综合个学科模式的优点,克服单一模式的不足,明确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提出了具有普遍适用的两条原则,并对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要素、环节及内容作了较清晰的规定。

2.分层模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分层目标是根据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依据发展阶段提出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可分解成三个层次的目标,即适应-发展-创造,与之相应的可概括出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适应层面的培养模式、发展层面的培养模式、创造层面的培养模式。它们分别从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激发学生勇于创造等不同的教育目标出发,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而言,结合心理素质教育的分段目标,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点应是指导适应、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是促进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是激发创造1。

3.分段模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分段模式是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年龄段心理素质发展的需要,以及不同年龄段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不同而提出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学段教育内容、方式和策略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心理教育素质应建立适合大学、中学、小学的多级培养模式,即以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性发展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中的普遍存在的教育培养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与训练,有机的安排各年级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灵活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和训练策略。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