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苏联学者们对单一刺激重复呈现引起的朝向反射消退现象作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基础之上,在60年代形成了以索克洛夫为代表的朝向反射理论,但是把单一刺激重复呈现引起的行为变化,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却是美国学者肯特尔(E. R. Kandel,1976)的贡献。他选择海生软体动物海兔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单一刺激重复呈现引起的行为变化规律,并记录其神经元的单位发放1。
在这类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
所以称之为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具体的非联想式学习在上述的两种联想式的学习类型中,其区别,在于习惯化刺激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则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例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所造成。
习惯化学习肯特尔利用一个轻微触刺激作用于海兔体表,开始仅引起它的缩腮反应,但重复应用几十次,则发现反应逐渐减弱,直到消失。这种习惯化现象可持续几十分钟,甚至1小时之久。如再重复这种刺激,可延长习惯化持续的时间达数日乃至数周之久。假如此时,对海兔头部用一个能引起痛或损伤性的强刺激,不但立即引起缩腮反应,而且对已经习惯化的轻触刺激,也会引起敏感的缩腮反应。痛觉与其他感觉相比有许多特点,不仅伴有情绪成分、植物性神经反应成分、运动成分,而且缺乏适应性。重复刺激不但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有所下降,这就是敏感化。对同一刺激重复呈现引起的感受性变化,也是动物和人类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机制,是在个体经验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习得行为1。
敏感化学习在肯特尔的假设中,假如对海兔头部用一个能引起痛或损伤性的强刺激,不但立即引起缩腮反应,而且对已经习惯化的轻触刺激,也会引起敏感的缩腮反应。痛觉与其他感觉相比有许多特点,不仅伴有情绪成分、植物性神经反应成分、运动成分,而且缺乏适应性。重复刺激不但感觉阈值不在增高,反而有所下降,这就是敏感化。对同一刺激重复呈现引起的感受性变化,也是动物和人类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机制,是在个体经验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习得变化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