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程序
农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是指对农药使用者和再进入施药区域劳动者的农药接触风险进行评价,是农药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IPCS和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发布的一般规程,农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共分为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及风险描述4个步骤。
农药使用者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估算在特定场景下人群的农药接触剂量,是农药风险评估的第3阶段。根据暴露场景不同,农药职业健康风险的暴露评估又分为使用者和再进入(施药后进入)暴露评估两部分1。
农药使用者暴露数据库农药使用者的暴露评估是为了研究使用者的农药接触剂量,通常由日均暴露量(AverageDailyDose,ADD)表示。该评估由数据库或模型辅助完成。现行的农药使用者暴露评估数据库/模型有北美的PHED(PesticideHandlersExposureDatabase)、英国的POEM(thePredictiveOperatorExposureModel)、德国模型(GermanModel)和欧盟的EURO-POEM。这些数据库/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相似,但由于各国家/地区气候及地理条件、作物生长状况、施药习惯和机械使用程度不同,特定的模型或数据库一般仅限于在特定区域内使用。
下面以PHED数据库为例,介绍如何应用数据库/模型进行农药使用者的暴露评估。PHED是由美国环保局(USEPA)和加拿大卫生部等单位共同设计的北美农药使用者暴露评估数据库,共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衡量工人在田间施用农药时的暴露情况的数据库和一组用来分类和统计数据的计算机计算方法。使用者在进行暴露评估时,首先要根据场景查找出数据库中相应的单位暴露量(UnitExposure,UE),即施用单位剂量的农药后可能残存在人体的毫克数,再以此自行计算日均暴露量。如果数据库中缺少相应场景的UE值,则评估者可由相似场景进行推导。日均暴露量的计算公式为:ADD=(UE×AR×AT×AF)/BW其中,AR(ApplicationRate)为标签标注的单位面积作物的农药使用量;AT(AreaTreated)是由农事活动种类、施药器械和作物类型共同决定的每日施药面积,其缺省值可通过数据库获取,但许多场景的每日施药面积是没有标准值的,这种情况下可等待相关部门提交更多数据或根据已有的数据库值进行推算;AF(AbsorptionFactor)为吸收因子,是指通过生物屏障如皮肤、肺而被人体吸收的药量的百分数,不同生物接触途径对应不同的吸收因子,在缺乏试验数据的情况下,经皮和呼吸的吸收因子一般采用最保守值100%;BW(BodyWeight)为风险评估目标人群的代表性体重,美国成年人的默认值为70kg。与PHED数据库不同,POEM、GermanModel和EURO-POEM分别为英国、德国和欧盟区域内农药使用者的暴露评估模型,它们均是相对便利的计算工具,用户在模型中输入操作方式(配药、施药)、防护装备、剂型、用量和吸收因子后,模型就会自动计算出被测者的农药暴露量。
再进入暴露评估暴露评估用“再进入”来描述在以前使用过农药的环境中发生的农事劳动人员的每日农药接触量。再进入农药暴露量的计算公式为:Exposure=(DFR×TC×AF×ET)/BW其中,DFR(DislodgeableFoliarResidue)为叶片上可转移的残留农药,是指施药后残留在作物上,并可能通过田间劳动再次转移到人体的这部分药量,影响DFR的因素有施药量、天气和再进入施药区域间隔天数(ReentryInterval,REI)等。DFR通常为实测值,但也可根据作物性质和施药方式外推到同种农药在其他作物上使用的情况。TC(TransferCoefficients)为转移系数,是指作物上残留的农药转移到再进入该区域中农事劳动人员身体的比例。影响TC的因素主要有再进入活动种类、作物长势和作物特性等,但一般不考虑防护装备。USEPA的TC默认值可通过再进入暴露评估数据库(AgriculturalReentryTaskForce,ARTF)查询。
目前欧洲还没有相关的、成熟的再进入暴露评估数据库。AF为吸收因子,含义与农药使用者暴露评估中的吸收因子相同。ET(ExposureTime)为暴露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暴露评估通常根据参数来源和考虑因素的多少而被划分为几个阶段,采用数据库/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通常只是暴露评估的第一阶段,即最大暴露情况。如果此最差情况下的评估结果表明该农药没有风险,则不需进行下一阶段的精确评估。如果第一阶段评估结果表明农药的风险过高,就要进行更加严格、更贴近实际的暴露评估。例如在暴露评估的第一阶段,经皮和呼吸的吸收因子的缺省值均为100%;如果第一阶段评估得出的农药风险过高,第二阶段就要根据农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配系数和经口吸收率等计算出吸收因子;第三阶段的吸收因子则完全由试验数据决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