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环境绩效管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环境绩效最早可以追溯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指标中,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指数或者架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 14000认为,环境绩效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因素的管理结果”,其中,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2000年8月,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 Business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发布的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中对环境绩效的内涵作了详细的界定,指出环境绩效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与劳务的前提下,整个生命周期中为适应人们所预计的地球负荷能力,逐渐降低的对生态的冲击和资源使用的密集度。一些发达国家陆续颁布了环境绩效的评估指南,但国际上仍未对环境绩效指标形成统一的概念与评估方法。

环境绩效管理是指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要目标,对环境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环境效果进行的阶段性评估和再提高的过程。其目的是力求实现度量国家或地区环境政策优劣、提示环境政策变化整体形势、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和讨论、引导环境政策的良性发展。

基本理论政府环境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理念在政府环境管理当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将绩效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政府环境管理职能当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行政等手段促进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的持续改进。政府环境绩效管理的基本模式可以看成是由环境绩效计划、实施、评估、改进组成的开放的循环过程,整个政府环境绩效管理是由若干类似的循环构成,理想的情况下,每经过一次循环,绩效和绩效管理的水平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根据政府环境绩效管理的层级和时间跨度的不同,管理循环的幅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管理循环相互衔接、融合共同支撑整个政府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转。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不健全的政绩考核和管理体系导致的错误的“政绩舰”仍然根深蒂固,资源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还扮演着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的角色。环境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具有其先进性,建立和健全环境绩效管理体系不仅能为全面客观地衡量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效率、效果和经济性提供平台,更能为促进环境管理水平的持续性提升提供保障和动力。1

内容从环境绩效管理的内容看,主要包括环境政策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管理机制和体制、环境与经济政策一体化以及国际合作等。通过环境绩效评估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降低和避免环境政策的失误。另外,环境影响评价绩效管理属于政府环境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环境绩效管理理论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绩效管理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绩效管理拟在强化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以前期的技术评审到项目建设、运行的污染源日常管理以及环境绩效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绩效评价的基本单元;以项目的环评报告(各项指标、要素、预测、结论与技术政策、环评导则的相符性)和项目建设后的“三同时”验收、后评价、区域性评价的环境绩效符合性为绩效评价体系:明确业主、项目评价单位、项目环境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中的责任主体及承担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并在法律上予以确定:完善信息的公布、沟通、反馈渠道和机制,建立项目评价单位和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以形成完整的、良性循环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达到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目的。

从环评绩效管理内容上看,其主要是指对环境影响价技术文件审批及审批后项目实施、进入正常运行状态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编制、技术评审、行政审批、项目建设竣工环保“三同时”验收、回顾性评价或后评价、区域环评、突发事故环境评估的全过程),以达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所要求的预防和降低污染、保持良好环境质量,维护大众环境健康的最终目标;从管理对象上看,环评绩效管理包括对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环评行政管理部门、环评相关技术机构、项目(或规划)实施方以及社会第三方等方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