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具体化,教材掌握的一个环节,通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的类化三个环节,将教材的抽象知识加以应用,并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从而使抽象知识与具体事物建立起广泛联系的过程。1
简单说明教材的具体化指把学到的抽象知识推广到其它事物中或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同类课题,使抽象知识与具体事物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在解决一定课题时实现。它包含三个环节:(1)审题。了僻题意,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把握课题结构;(2)联想。由课程的认知引起有关知识经验的重现,这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首要条件;(3)课题的类化,利用抽象知识,从课题找出某类事物的共有本质,从而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把课题纳入已有的抽象知识结构,找出懈决这个课题的方法。2
种类及特点由于具体化的认知水平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现象类比和本质推理两种。现象类比指把抽象知识中的某一特例归入一定的知觉类型的具体化过程。首先,现象类比是一种低级的具体化形式。它是在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水平较低,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而要求学生应用这种知识去解释同类课题时发生的一种现象。因此,现象类比仅是知识在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例如,把特殊的房子看作一般的房子中的一例。其次,现象类比的特点在于以一种个别情况或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类似的个别情况或现象,不能从规律或原理方面作出理论的概括说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对“为什么42能被3整除”回答为“30被3除得10;12被3除得4”。由于现象类比的认知水平较低,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其过程较为迅速和直接,具有直觉性质,并能启发学生思考,起到原型启发的作用。因此。虽然知识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现象类比水平,但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作用。
意义作用具体化指主体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上位知识推广到同类的下位的具体事物中去以解决同类课题,或把下位的具体材料纳入相应的上位的抽象认知结构中去以充实抽象结构的过程。教材的具体化也称抽象认知结构对具体材料的同化(抽象结构同化具体材料)或具体材料被抽象结构类化(具体材料归类入抽象结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化是知识掌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依据有关概念、定理或法则,解答习题、进行运算;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有关的语言、文学知识,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描述说明人物和事件等。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