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非致死性急性毒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评价指标及其意义

非致死性急性毒性试验首先要求测定急性毒作用阈(Limac)。毒性效应是一种或多种毒性症状或生理生化指标改变。对于某些生理生化的改变,如体重、体力或酶活性等,Limac是指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最低剂量。对于对照组也可能出现的某些质效应,则是指其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最低剂量。无论毒性效应是量效应还是质效应,在Limac及其以上1~2个剂量组中应存在有剂量反应关系。Limac越低,该受检物的急性毒性越大,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1。

非致死性急性毒性实验设计非致死性急性毒性实验观察效应很多,首先明确观察效应。如果根据现有资料已初步确定靶器官,则应当观察与该器官损伤有关的特异指标。此外,还可以对体重、体力、行为以及对附加负荷(如化学物、物理因素、脑力与体力负荷等)的耐受性全身性生理状态的改变进行观察。对于这类效应的观察称为整体性指标。

在非致死性急性毒性试验中观察的指标要适当,以免漏去重要的毒性效应或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剂量设计一般是由LD。往下以10倍的比例下降,先安排3~4个剂量对少数动物进行预试。经预试后,设计3~4个按等比级数安排的剂量,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进行正式试验。

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试验是指研究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药物后,14日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以评价药物的急性毒性的实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实验方法经济、简单、易行。通过该项试验可了解一些新药的毒理学特点,旨在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了解其毒性靶器官、致死原因等,为该药物进一步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和临床上尽早认识、识别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提供必要的参考。同时,该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长期毒性试验剂量的没计和某些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可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如长期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是依据急性毒性试验的资料而设置的,同时,参考急性毒性实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长短可作为长期毒性实验中的最低无毒剂量提供参考。

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给予受试化合物,低毒化合物可在24h内多次给予,经吸入途径和急性接触,通常连续接触4h,最多连续接触不得超过24h,在短期内发生的毒效应。食品毒理学研究的途径主要是经口给予受试物,方式包括:①灌胃,②饲喂,③吞咽胶囊等。

急性毒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求化学物的致死剂量,以初步评估其对人类的可能毒害的危险性。其次是求该化学物的剂量一反应关系,为其他毒性实验打下选择染毒剂量的基础2。

急性致死毒性实验最常用的指标是LD50,它与LD100、LD0等相比有更高的重现性;是一个质化反应,而不能代表受试化合物的急性中毒特性。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并未完全统一。无论我国或国际上急性分级标准都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我国《急性毒性实验》(GB 15193.3—2003)颁布的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标准见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