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生物保育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生物保育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单一物种群体单位,乃至数个生物所依存的栖地,至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维护,甚至栖地原住民文化维护的学门。

国际生物保育发展历史早期的国际环境保护主要出现于欧洲和北美,大多数是双边和区域性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境保护合作,且主要是为了资源利用和分配。

例如,1781年,巴塞尔主教区(现瑞士)和法兰西王国(现法国)签订了保护狩猎鸟类和森林的条约;

1818年,美国和英国签订了《尊重渔业、边界和奴隶恢复的公约》;

1867年,法国和英国达成渔业条约;

1869年,康斯坦斯和巴塞尔达成了在莱茵河管理渔业的公约;

1886年,德国、卢森堡、荷兰和瑞士签订了莱茵河管理鲑鱼渔业的条约。

1900年,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殖民国,签订了第一个国际野生生物保护条约,即《保护非洲各种有用和无害的野生动物公约》。这个条约禁止无序屠杀对人类有用和无害的野生动物,鼓励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不过,这个公约主要是为了服务狩猎以及象牙和皮毛等的贸易,所以认为鳄鱼、毒蛇、蟒蛇等动物应该消灭,而狮子、豹、鬣狗、狗和一些有害鸟类应该减少。

20世纪以来,各种双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环境条约和组织开始建立。

例如,1902年,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成立,主要研究海洋自然资源。

1907年和1909年,美国分别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订了边界水资源的协议。

1930年,《关于保护动植物及其自然状态的公约》建立了受威胁和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录,其模式一直沿用。原国际联盟开始管理海上捕鲸活动,并牵头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条约。

1940年,《西半球自然保护和野生生物保育华盛顿公约》达成。这些国际条约主要都是西方国家主导和参与,推动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濒危生物保护。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的创立加速了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

195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成立,虽然这些组织最初关注资源管理,但后来环境管理职能越来越重要。

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大会通过了4项海洋方面的公约。此时,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也迅速成立和发展。

1947年,世界保育联盟的前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成立。

19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英国成立。

1979年,绿色和平组织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增长,城市空气、水、固废等污染,核威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逐渐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1962年,美国的卡逊女士(Rachel C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被认为是现代环境保护事业的发起。

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70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生效,并建立了美国环境保护局。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国内环境立法、建立国家环境管理制度和部门。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开始推动环境政策和管理向全球扩散。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49年,联合国资源保育和利用科学会议第一次讨论了环境问题。

1968年,在瑞典的提议下,联合国决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会召开人类环境会议(TheStockholm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但当时发展中国家在大会召开前的6个月,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发展与环境》的决议,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New Intemational Economic Order),认为全球环境影响主要由一些发达国家造成,而环境管理属于各国政府责任,所以发展才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最佳可能方法等。

1972年,113个国家的几千人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但只有印度和瑞典两国元首参加。此时是冷战期间,因为东德被拒绝邀请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抵制这次会议(虽然后来支持会议的决定)。但会议还是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环境问题提上了各国的政策议程。

会议的成果之一是《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n Human Environment),提出26条环境原则,奠定了国际环境法的基础。

宣言提出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属于各国政府,人有基本的环境权,国家有发展的权利但发展不能损害他国环境。

宣言还提出了发展和环境保护融合的重要性,推动国际环境合作等。

会议还发布了《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The Stockholm Action Plan),提出了人类居住地的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管理、防治国际污染、环境教育和信息、发展与环境的融合等5方面的106个建议。行动计划推动了国际环境条约制定和实施,包括呼吁国际捕鲸委员会暂停商业捕鲸,开展濒危物种国际贸易、迁徙物种保护、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的谈判。

会议的第三个成果是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统筹联合国系统的环境政策和管理的国际机构。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72年的人类环境大会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并没有解决发展中国家强调的发展问题。

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内罗毕举办的环境大会,影响力很小。之后,联合国大会设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重新审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这是联合国最重要的环境报告之一。在报告发布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解散。

《我们共同的未来》虽然没有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却推广了这个概念。

可持续发展综合了环境和发展,协调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成功地满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的需求,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解读。报告还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要通过技术、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环境事务,实践可持续发展等。

19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经济前景看好,国际社会乐观。此时,全球环境问题和政策也提上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1972年的人类环境大会主要是把环境问题提到了各国的国内政策层面)。

在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前,联合国组织了许多预备会议,负责起草各类文件,提交大会上修改或采纳。大部分联合国成员和联合国机构、其他国际组织派代表参会。一些非政府组织也有机会参与谈判会议、组织公共论坛、交流意见、讨论解决方案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又称为地球峰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178个国家派出7000名代表,115个政府或国家首脑参会。此外还有上千名记者,超过1400个非政府组织,共有约2万人参会。会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被认为是国际环境治理的开始。

会议的成果包括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两个重要的国际环境条约。预备会议上本想谈判国际森林条约,但由于各国分歧难以弥合,最终在大会上只通过了非约束性的《森林保护原则》。1

保育生物学保育生物学是一门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作出研究的学科,目的是要保护各种生物物种、栖息地和整个生态系统,避免灭绝的威胁。

它结合多个学术领域,包括科学、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管理。

保育生物学一词出现于1978年在加州大学举行的一个会议,它是当时的会议主题,保育生物学的研究可帮助社会制定适当的生态保育政策。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

评论
科普5c356ffc74420
少师级
学习。
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