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反色学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详情:说明人眼是如何感色的学说,有三原色学说、反色学说混合学说三种。1

**优点:**反色学说很好地解释了明适应、暗适应现象。“白一黑物质”的分解相当于明适应过程;再合成相当于暗适应过程。当分解持续到一定程度,分解反应自然会减慢,这样白光的感觉就会钝化。相反,对于暗适应,当“白一黑物质”再合成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分解容易进行,即在暗处过一定时间后光感度增加。2

深度剖析:

盖特还在他的《色彩论》中提出了所谓的反色学说(opponent-colortheory):白与黑,红与绿,黄与蓝等都是互为反色,即把它们进行色光混合时都得到灰色。当盯住一种颜色观察,然后突然闭眼或使眼进入到黑暗环境中时,视觉中的残留影像(after image)也正是这种颜色的反色。反色也类似于色度学中所称的互补色。

19世纪末E.Hering对反色做了如下生理解释:视网膜有“白一黑物质”、“红一绿物质”、“黄一蓝物质”这三种感光物质;当白光到达网膜时“白一黑物质”分解。这一分解过程产生白的感觉;当网膜没有光照射时,被分解的“白一黑物质”又会再合成,这一合成过程给人以黑的感觉。

同样,对于“红一绿物质”当遇到红光(长波长光)时,发生分解反应;遇到绿色光(中波光)时产生再合成反应。分解与合成产生的感觉分别为红光或绿光。自然,在视网膜的同一点,不可能有一种物质同时既分解又合成,所以在同一点不能同时看到红色和绿色。观察到的是黄色感觉。“黄一蓝物质”的感觉原理也与以上推理相同。

由于Hering学说与Young-Helmholtz三色学说有了矛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与三色对立的关于色彩生理的学说。然而,最近随着关于三色生理研究的深入,使得这两种学说统一起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