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一1961)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从本体论看,它是一个实体;从现实存在看,它是一个自律性的主体;从人类个体看,它是一个整体的人格。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1
人格成人所具备的个人性格,是个人行为特质表现的统一性和固定性的配合形式。决定人格的要索有:个人的性格、智慧、情绪、气质和习惯等。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在社会上与他人共同生活,受到他人心理的影响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各种行为特质、个人的人格特质和整个人格。其中,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则是人格形成的关键。西方社会学者对人格的认识大体上有两派:人格整体论和人格总体论。
整体论认为人格是独一无二的整体,其活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
总体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特质组成的总体。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则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对人态度和行的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差异;从狭义的角度看,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异。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由于年龄、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受教育不同带来的各种差异.在各个时代、各种社会中都客观存在着。从本质上讲,这些差异是两代人社会化速度的差异,他们并不会仅仅因年龄等因素而形成根本的利益冲突。但两代人在认识和生活方式上的某些差异是不可免的,关键需要两代人互相理解。2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荣格的理论对心理学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人格整体论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一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其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人格结构理论荣格认为,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是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的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有时我们接手的新工作,但却感到有似曾相似的经历,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由见,荣格与弗洛伊德有共同之处,都承认个体心理结构中能被感知的意识即个人潜意识。但是,他却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潜意识的新领域——集体潜意识。
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是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精神遗传。它们揭示了集体潜意识作为人类心灵规律存在的必然性。集体潜意识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是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传,也包含了文化历史上的文明的沉淀。作为人类心理中具有倾向性、制约性的心灵规律,它们对人类的行为、理解和创造产生着重大影响。
原型理论在荣格的潜意识理论中,“原型”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型是构成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形式。原型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它深深地埋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原型将其自身呈现给意识时,其形式就称为原始意象。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可通过原始意象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m了阿尼玛、阿尼玛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现将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几项介绍于下:
首先,是阿尼玛与阿尼玛斯。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
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美好特点,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男人会对心中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像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阿尼玛斯是女人无意识中的男人性格与形象,可以让女人肓目迷恋男人。通常正面的阿尼玛斯有父亲的形象,也常有哥哥、伯伯、叔叔、姑父、姨父或男老师的影子。影剧界甚至政治界的美男子或偶像常是女性阿尼玛斯形象投射的目标。荣格认为,无论男女在无意识中,都有另一个异性的性格潜藏在背后,男人的女性化一面叫阿尼玛,而女性的男性化一面叫阿尼玛斯。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等;当阿尼玛斯高度聚集时,则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等。
其次,是阴影。阴影是荣格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的自我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我们不满意而存在于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人身上。阴影有时也称为阴暗的自我,具有兽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它虽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部投射,但它的本性却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最后,是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饰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我们平时所表现给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始意象。我们倾向于隐藏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当我认同于某种美好人格面具时,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人格面具可使我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人格面具能够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自性,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性的中心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