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理论简介生态学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1866)首次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著名牛态学家奥德姆 (E.P. Odum,1956)对生态学的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对生态学的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实际上,生态学的不同定义能够反映生态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重心。
生态学源于生物学,以研究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主。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进人了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阶段。生态系统理论使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多变性、多功能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给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这对环境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生态学的研究虽然仍属宏观生物学范畴,但现代生态学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生态系统成为学科研究的重点对象;同时,学科发展也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即宏观扩展到生物圈的功能研究,微观向分子领域深入。1
环境学理论环境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诞生和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经过10多年奠基性工作的准备,到70年代初期便发展成一门研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独立学科。环境科学的发展异常迅速,它的产生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20世纪70年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类周围空气、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从狭义上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对环境科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是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研究环境系统在人类干扰(侧重于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所有这些决定了环境科学的两个明显特征,即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也决定了环境科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而且在很多领域,与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交叉。
生态环境学理论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有机联系维持人类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天然生态系统。当前,对于生态环境还没有十分明确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生态环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具有环境与资源的双重属性的自然系统,还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即生物的生境。综合起来就是: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合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主要强调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没有将人类的影响考虑进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已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因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态环境,其凝聚着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其内涵与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以上学者给“生态环境”的定义。
马乃喜提出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体,并对生态环境组成进行明确的划分。自然生态环境是在人类的影响下,不再是原始的、纯粹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干预自然环境的性质和水平。由此,生态环境的内涵得到了提升,协调了日益突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这种把自然和社会因素有机融合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把自然、人类的相互作用综合起来研究,认识到人类活动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生态环境的整治方法和途径。针对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它们在一起构成社会-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可用八面体来表示,其六个顶点分别表示系统的生产加工、生活消费、资源供给、环境接纳、人工控制和自然缓冲功能,它们相生相克,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促进、抑制、适应、改造关系,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储存、扬弃关系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竞争、共生、隶属、乘补关系。
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其一,即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行评价;其二,即为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此为,毛文永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定义为:评价生态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的动态变化,即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的过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生态环境的基础理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被不断深化、完善和充实。这些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组织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人类利用对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护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耗竭,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的“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严格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国际经济环境,从而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髙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关注和考虑,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发展观,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生态资本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运用生态学原理,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引导技术变革使再生资源代稗非再生资源成为可能,并遵循发展的公平性、区域分异规律、资源再生和共生原则,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环境矛盾运动中形成的正确的发展选择。
系统理论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都和其他事物是联系的,故要解决问题,认识事物,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作为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千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适合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对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评价理论把评价对象视为一个系统,评价指标、评价权重和评价模型均按照系统最优的方法进行研究。作为系统分析和决策行为的结合点,系统评价是系统分析过程屮的一个必要步骤之一,它提供的相关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系统科学应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包括在内)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五个部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把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并列的一大门类科学。系统科学像自然科学一样也区分为系统的工程技术(包括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系统的技术科学(包括运筹学、控制论、巨系统理论、信息论)、系统的基础科学 (即系统学)、系统观(即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部分,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连接的桥梁)四个层次。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的逐步增长,充分显示出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