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Zhao等(2007)提出了亚洲-太平洋之间存在的夏季对流层温度振荡的现象。他们定义的一个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AP0 Index)
APOI=T’asia-T'pacific
其中,T'=T-Tzonal mean,称为涡动温度(eddy air temperature),为空间点的垂直厚度(500~200 hpa层)代表的温度与该层纬圈平均温度的差。Zhao等(2007)的原文使用的是欧洲(ECMWF)的月平均资料,时间为1958-2001年。这里改用美国NCEP资料,时间为1948-2006年,两种资料计算的结果一致。1
表现形式在亚洲-北太平洋区域上存在一个大陆性的正涡动温度区和一个海洋性的负涡动温度区,其正负分界线大致沿E150°,最大的正负中心沿N30°。沿N30°的垂直剖面上可以看到西部大陆与东部海洋上正负对比的涡动温度分布。高层200~300 hpa上和低层700 hpa以下各存在正与负的涡动温度分布区。1
变化根据涡动温度的上述水平对比分布,取区域(N15°~50°,E60°~120°)代表亚洲大陆,取区域(N15°~50°,W180°~120°)代表海洋。亚洲大陆上和东部海洋上的涡动温度距平的位相是相反的,即亚洲涡动温度升高时,太平洋上涡动温度降低,反之亦然。由此,用亚洲区域平均的涡动温度减太平洋区域平均的涡动温度,得到亚洲一太平洋涛动指数(APO Index)。这个指数在过去近60年中存在长期减弱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普遍是正值,80年代以来以负值为主。APO指数的年代际趋势和阶段性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强度减弱和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有联系。60年代中期以前APO指数正值大与季风强和黄河流域降水偏多一致。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APO指数减弱,东亚季风减弱,季风雨带南退到长江流域。1992年前后开始APO指数再度减弱,对应季风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区域的再度减弱和华南降水的增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