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推理能力是以敏锐的思考分析、快捷的反应、迅速地掌握问题的核心,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合理正确的选择。推力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推理能力的发展幼儿期幼儿期的推理能力刚刚起步,开始发展,推理能力的起步,促使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儿童期(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儿童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小学低年级的水平是应用简单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小学中年级的水平是除了能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推理之外,还能对用言语表达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小学高年级的水平是能自觉的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材料中所包含的因素越多,归纳的难度越大,需要归纳概括的意义单位达到3个时,二年级约50%的儿童能正确完成,三四年级正确完成的人数比例为60%,五年级这一比率达到80%;在发展的速度方面,三四年级归纳能力发展缓慢,四五年级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年龄阶段性的差异,小学低年级类比推理能力较低,平均正确人数比率仅有20%,小学中年级这一比率发展到35%,而小学高年级则达到60%;各年龄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教育条件的好坏显著地影响着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2。
少年期少年期****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处于少年期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在其运用假设的能力上有所体现。事实和实验均表明,少年期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境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式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事实。皮亚杰的钟摆实验表明了少年儿童的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一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拴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青少年很快可以形成四个假设,也就是影响钟摆速度的四个因素:钟摆的重量,绳子的长度,钟摆下落点的高度,和推动摆绳子的力量。然后,他们采用只改变一个特定因素,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逐一检验这些假设,最后得出结论,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这一实验表明,少年期儿童可以像科学家一样的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有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他们一般能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思维的课题3。
青年期青年期推理能力趋于成熟。朱智贤等人通过自编试题,对青年的推理能力进行研究,发现青年人归纳推理的正确率达到80%,演绎推理的正确率超过60%,其中,直言推理的正确率达到81.5%,假言推理的正确率达到61.5%。选言和复合推理的正确率达到62.5%,连锁推理的正确率为48%,高一学生(约16岁)的推理能力有很明显的进步,各种推理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到高二年级(约17到18岁)学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达到成熟状态,各种推理能力都比较完善。
青年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发展有一致性,大多数青年归纳推理成绩很好,演绎推理的成绩也好。两种推理的相关系数为0.56,但青年这两种推理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归纳演绎优于演绎推理,前者的正确率为79.49%,后者的正确率则为63.2%。这是因为,历史都是由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的特殊,即先归纳后演绎,演绎推理是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的4。
成年期成年期个体能够以命题为依据,从纯粹的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做出结论。推理能力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发展,推理能力的成熟也促成了成年期个体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