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任务比较方法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研究人类心理预期和实际动能间作用,并在不同人心理预期和实际动能间关系间寻找共同目的的一门方法学科。

概念确定研究对象 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逻辑思维方 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或彼 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个别属 性、某一局部或某一侧面的对比,从 而获得事物的相同或相异之处,以 及各事物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特征、 功效异同和差距等。既可对事物进 行初步分类,也便于把握其内在联 系与本质。运用比较方法必须注意 事物的可比性,即比较需要有一定 的条件和标准。对于复杂的研究对 象应该进行综合、全面的比较。这 种方法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 应用较广。比较图书馆学便是比较 方法直接应用于图书馆学的产物。1亦称类比法。它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类以上的事物加以类比,确定其相似与相异之点,成为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2

客观基础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根据相似性,可以从已知事物间推论出未知的部分,而差异性则限制了比较范围。2

产生比较方法的产生,据考察,是医疗上发明叩诊而得到启示的。18世纪中叶,奥地利的一位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了叩诊方法,即是比较方法在医学上的应用。比较方法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科学方法,是在现代自然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2

结构比较方法的结构,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比较的根据,即进行比较的两个研究对象或两类研究对象的相同点或相似点;二是比较的推论,即由一个对象或者一类对象的已知的知识或结论,推论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的知识或结论。这种类比推论法,既不同于演绎推论法,又不同于归纳推论法,而是从特殊知识推出特殊知识,或者是从一般知识推出一般知识。2

分类比较方法研究的范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间属性的比较,另一是事物间现象的比较。前者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创造性的比较,后者是对两个现象间的单相比较。科学的比较方法,注重于前者本质特征的比较,并不注重于后者表面现象的比较。2

条件和原则现代科学的比较方法运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主要有:(1)坚持可比性,即坚持对在质上相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样的事物才有比较的可能和基础。因为相异的事物不仅具有内在的差异,而且有类同性,有同一的根据和标准,所以能进行比较。(2)坚持“异同关系”的统一。就是既要探求两个(或两类)可比对象中的“异中之同”,又要寻找两个(或两类)可比对象中的“同中之异”,两者不可偏废。(3)坚持方法的多样性。由于人们从事比较研究的角度和基准不同,比较方法也各有所异。归纳起来,有纵向与横向比较,数量与质量比较,局部与整体比较,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比较,原生与派生比较等。2

综述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比较方法研究形成了一股潮流。当代涌现出许多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往往都是学者们在深入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比较史学、比较哲学、比较法学、比较伦理学等等。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比较方法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种种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它仅仅是一种低级的逻辑方法;也有些学者认为,它实质上是一种或然性的推论形式。其可靠程度时真时伪,也有高有低。此外,由于比较方法是以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之间某些属性相似为根据的,但它们某些属性的相似或相同,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的属性都是相似或相同的,也不一定都有必然的联系。可见,比较方法尽管是一门科学的方法,但它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人们在科学的探索中,既要运用它,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又要注意它的局限性,避免错误的比较。2

比较心理学学科亦称“动物心理学”、“动物行为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动物行为及其发展规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来理解人类心理与行为。J.拉马克最早对动物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进化学说做了初步探讨,成为现代比较心理学的萌芽。但C.达尔文则不仅以其生物进化论奠定了比较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基础,而且还以对人类及动物表情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比较心理学的兴起。现代比较心理学的奠基人C.J.罗曼尼斯继承了轶事法和拟人论,但没有完成比较心理学的建立。他的学生C.L.摩尔根反对轶事法,并相应地提出吝啬律,认为“一个行为,只要可以被解释为较低级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得用较高级的心理活动来解释它”。E.L.桑代克将动物研究引进实验室,并采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方法,从而确立了现在通常理解的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比较心理学开始主要研究进化等级不同的动物的智力差别(如学习、感知觉等)、动物行为的个体发育问题(如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等)。近40年来,比较心理学吸收了习性学的观点和方法,注意研究动物在自然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行为。例如,研究摄食、生殖、防卫以及各种社会行为的物种特性,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这些行为的个体发生和发展的规律。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盛,比较心理学又对动物的意识与语言发生了兴趣。3

丛书美国比较心理学教科书。美国心理学家D. A. 德斯伯里 (D. A. Dewsbury) 和D.A. 雷斯林沙费 (D. A. Rethlingshafer)主编。1974年麦克格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邵郊、万传文等译。

本书力图从进化论观点阐述动物行为的模式、起源、生理基础和动物的学习等比较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方面。全书分5大部分。中译本由潘菽作前言介绍、另有序,共15章。第1章导论,在5大部分之前。第1部分行为的模式,包括第2—5章,分别论述了物种的典型行为和习性学; 哺乳动物的行为模式; 比较社会心理学; 动物的交往。第2部分行为的起源,包括第6、7章,探讨了行为遗传学;发育和行为。第3部分行为的相关物,包括第8—11章,分别介绍了从系统发生的观点看脑和行为;激素与行为的生物心理学;比较感觉过程; 从比较观点看知觉。第4部分行为的改变,包括第12—14章,主要阐述了无脊椎动物的学习;脊椎动物的学习; 复杂过程。第5部分,仅第15章,阐述了行为和进化之间的关系。本书代表美国比较心理学新近发展,由多位专家合著,具有较大参考价值。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