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精力过剩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精力过剩论, 西方古典游戏理论的一种流派。又称“剩余精力说”。1代表人物为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主要观点是:生物体内存在着一定量的精力,并存在着将精力释放于有目标的活动(工作,维持生存)和无目标的活动(游戏)中的倾向,而游戏则是由于生物机体内用于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低等动物的精力全部或大部分用于维持生存,没有或较少有剩余精力,所以便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存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于是就有较多的游戏。

发展史精力过剩游戏论可追溯至十八世纪的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和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Ellis,1973)。根据这一理论,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会产生大于生存所需的精力。在满足生存所需后剩余的精力就成了过剩精力,随时间逐步累积,必须得到释放。游戏这种行为没什么重要价值,人和动物都可以通过游戏消耗掉过剩的精力。2

松弛论松弛论与精力过剩论完全相反,认为游戏的目的是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Ellis,1973)。根据这一理论的提H:者德国诗人拉扎鲁斯的观点,工作耗尽了人的精力,造成了精力的缺失。要想恢复精力,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或是进行一些与消耗精力完全不同的活动。游戏与工作恰恰相反,是恢复精力的理想方式。

与精力过剩论一样,松弛论似乎也颇有道理。如果总是做一件事人会感到疲惫,换换脑子确实可以让人放松。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当前的信息社会里成人所喜欢的娱乐休闲活动。在一整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后,进行一些体力活动(例如举重)或是不同的脑力活动(例如下棋)确实有助于恢复活力。早期教育人士十分了解松弛论的实践原则,并据此来安排儿童在校期间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进行。但是.松弛理论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成人比儿童工作时间长,精力缺失更严重,所以成人应该比儿童的游戏时间更长。但事实并非如此。

复演论十九世纪末,科学家发现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与人类进化过程相类似。例如.在某个时间节点,人类胚胎长出了与鱼鳃类似的器官组织。根据这一发现有人提出了复演的概念,认为个体发生过程(即独立有机体的发展过程)复演或重演了生物发育的过程(即物种的进化发展过程)。美国心理学家G.斯坦利·霍尔将复演论引入了儿童游戏(Ellis,1973)。通过游戏,儿童重演了人类的发展阶段,从动物、野蛮人到部落成员等。霍尔相信,游戏的各个阶段有着与人类进化过程相同的顺序。因此儿童在参与集体游戏(原始部落的活动)之前会爬树(人类的猿猴祖先的本领)。游戏的目的是使儿童摆脱长大后的现代生活中不再需要的原始本能。比如说.棒球一类的体育活动让儿童结束和去除祖先用棍棒击打猎物的狩猎本能。一些儿童游戏(例如打闹游戏)的原始性支持了这一观点(Sutton—Smith,2001)。人们还普遍认为.从团队运动当中我们能学到重要的社会生活规则.这些规则必然会取代原始的个体需要,这种看法似乎也印证了复演论的观点。然而,与其他古典理论一样,复演论也难以白圆其说。在现实中,儿童的游戏各不相同,并不是按顺序直线发展的。这一理论也无法解释儿童对玩具车或玩具宇宙飞船的喜爱,因为这些玩具显然来自现代高科技而非原始祖先们的活动(El—lis,1973)。

现在的人们希望通过游戏来解决儿童肥胖问题.这种想法似乎把精力过剩论和复演论结合在一起。根据精力过剩理论。现代人尽管总是长时间坐着不动,却仍然吃着足以干农活的食物。根据复演理论.儿童得先像在农耕时代干农活那样有大量的体力活动,然后才能进入当下的信息时代。

练习论哲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与其说游戏消除了儿童原始的本能.还不如说它让儿童获得了未来生活所需要的能力(Ellis.1973)。刚出世的婴儿和其他幼小的动物生来并不完美。只继承了一部分的生存本能。游戏是幼)L/幼兽练习和完善生存技能的安全方式。游戏的目的在于培养成年生活所需的技能。

合理性这种精力过剩论乍看之下似乎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理论至今仍得到普遍的接受。不论是谁,如果看到孩子们熬过漫长的一节课后狂奔向游戏场的景象,都会认为这一理论无比正确。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儿童比成人玩得多(成人要照料儿童的生活,耗尽了自己的过剩精力,儿童却有大量的过剩精力),以及为什么进化等级中更高级的动物比低级动物玩得多(高级动物能更有效地满足生存需要,因而有更多的过剩精力游戏)。不过这一理论也存在无法解释之处,认为人类的精力就像是水,可以积累和消耗,这种观点完全不足信,也很难用它来解释为什么儿童即使筋疲力尽也仍然玩个不停。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