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酐
肌酸酐(CR)是一种低分子量(Mr=113.12)的极性有机含氮化合物,分子式为C4H7N3O,又称2-氨基-1-甲基咪唑啉-4-酮,甲基胍基乙酸内酰胺,肌氨肌酐,缩水肌肉素等。肌酸酐是哺乳动物体内肌酸代谢的终产物,这一代谢过程主要是在骨骼肌内进行,同时释放能量。体液中肌酸酐浓度主要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相关,在临床实践中肌酸酐的浓度被用作衡量肾小球滤过率及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因而肌酸酐含量的测定是临床检测中关键的生化指标。已有多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中肌酸酐含量的测定,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灵敏、准确而又成本低廉的测定肌酸酐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肌酸酐在人体中的产生途径1847年首次将肌酸与无机酸共热所得的物质命名为肌酸酐。1885年证实了肌酸是甲基胍基乙酸,而肌酸酐是肌酸的内酐。肌酸酐是肌酸脱去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一种环状结构,作为一种代谢废物经血液随尿排出,成为血、尿中非蛋白氮(NPN))的一个成分。肌酸是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氨基酸,是磷酸肌酸的前体物质。对人类来说,肌酸主要在人体内合成,通常饮食摄入的肌酸绝大部分来自肉类。人体内的肌酸大约有95%存在于骨骼肌内,脑、肝、肾等组织仅有少量分布。尿液中肌酸酐的含量与人体内肌酸和磷酸肌酸的量成比例,因此也与肌肉质量成比例,一般男性的体液中肌酸酐的浓度数值比女性高,经常锻炼肌肉者的值较高。通过饮食摄入肌酸对血清肌酐和尿肌酐的浓度值及肌酐清除率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素食主义者通过饮食摄入的肌酸极其有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肌酐排出量较低。
肌酸酐系数肌酸酐系数指体液中肌酸酐的浓度,主要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肌酸酐系数被用作衡量肾小球滤过率及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因而肌酸酐含量的测定是临床检测中关键的生化指标。
肌酸酐系数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的主要作用是为疾病预防、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病程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和各种信息。在临床中肌酸酐的测定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在治疗过程中的观察都是一种必须的临床生化检查措施。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发病率高,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肾脏疾病,正确评价肾脏滤过功能对CKD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反映肾脏滤过功能的直接指标,这种滤过功能是指通过肾小球的清除作用将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出体外的能力。肾小球滤过率不能直接测定,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检测内源性或外源性标志物来评价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或者应用公式法进行推算。利用外源性物质的清除率评价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需要维持血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操作比较复杂,难以准确掌握,费用较高,同时可能存在副作用,因此通常只适用于科学研究或在特定情况下使用2。
内源性标志物是评价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更为常用的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由于尿素浓度易受尿量、饮食、肝功能和许多疾病的影响,导致尿素清除率的变异较大,血清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方便且快速,是临床上更为常用的反映肾功能的指标。血清肌酐不与任何蛋白质结合,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其含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由于血清肌酐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费用低廉,一直被用作常用的肾功能标志物。人体内的肌酸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外源性的肌酸酐来源于膳食,内源性肌酸醉来源于肌肉中肌酸和磷酸肌酸的代谢。在饮食情况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血清肌酐主要来源于人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肌酐。由于肌酸酐主要在人体内由肌酸水解产生,这一水解速率基本恒定,所以正常情况下,血清肌酸酐的浓度相对稳定,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至其清除肌酐的速度低于内生肌酐的产生速度,血清肌酸酐的浓度即会上升。因为肾脏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在肾脏疾病初期,血清肌酸酐值通常不升高,肾实质损害时,血清肌酸酐值才升高,所以血清肌酸酐的测定对晚期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