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哀鸿现象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定义

法国曾有一位叫哀鸿的爵士,任过外交官,长期以女子的面目生活,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是个生理上很正常的地地道道的男性。心理学上的“哀鸿现象”从此得名。“哀鸿现象”,一称“性美的戾换现象”.又称“服饰的逆转现象”.虽有时候和同性恋有些连带关系.却不能和同性恋混为一谈.性美庚换的人也是男女都有,但在服饰上,在一般兴趣上.在动作时的姿态与方式上,在情绪的趋舍上,男的多少自以为是女的,而女的自以为是男的.这可以说是一种认同的心理.不过这种认同的心理是有限制的,一到狭义的性的态度,则男的依然是男的.女的依然是女的。换言之,正常的异性恋的态度往往还是很显若。2

形成原因生理因素我国对异装癖的生物学研究主要着眼点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导致异装癖者认为异装使自己舒适,产生心理愉悦。相对而言,国外对传统异装癖,即“希望把自己打扮成异性”的异装癖有更多研究。

荷兰大脑研究院院长迪克·斯瓦伯教授研究发现,性别问题早在母体子宫中就形成了。基因微小的改变、胎儿在子宫中激素水平异常、母亲在怀孕期服用扰乱性激素分解的药物,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易性癖,即性别异装癖的发生率。事实上,性器官的性分化在妊娠的最初几个月就完成了,而大脑的性别分化则是在妊娠后期完成的。由于这两个过程发生在不同阶段,因此可能受到差异性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讲,传统男性异装癖者的大脑可能出现女性结构,而女性异装癖者则相反。3

“性美的戾换现象可以归作间性状态的一种”,它之所以形成,有时候是由于“发育的中途停止”,或许是由于“内分泌的利用的不平衡与不和谐”,而这些又是常常与“不正常的童年生活”有关 。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性激素是对人的性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生物因素。性激素可分为男性激素和女性激素,但它们并非为各自的性别所独占。臂如,男性激素在男子体内存在,也在女子体内存在,其不同只在于数量上的差异.据测量,男性激素在正常女子血液中的含量仅是正常男子的血液中的含量的六分之一。.一旦某女子存在着发育停止或内分泌利用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倾向,,使男性激素的含量进入“间性状态”.这便为性美的庚换现象提供了性心理的生物基础。更值得重视的是,婴幼儿的依恋环境和早期教养情况对其性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很关键的方面。2

不良社会因素能诱发异装行为童年期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形成异装癖。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感到自己的母亲很威严,他有可能极端崇拜母亲,希望像母亲一样,以至于成年后有异装行为。成年期的刺激也对异装癖产生作用。沈政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如此:一个男人在第一次接触异性伙伴时,性生活失败,造成面对异性恐惧、紧张的心理,也有可能导致异装癖的出现。

其他原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差距扩大,有些人在短时间内暴富或社会地位猛增。这种现象对某些人来说是种诱惑,他们想通过异装这种特别的打扮来引人注目。

对这些人来说,只要自己够“特别”,就有希望成为幸运儿,得到赏识,一夜成名。由于男性在社会上普遍压力更大,男性异装癖也比女性更多。这种通过异装“博眼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超出心理学范畴,而进入了社会行为学领域。娱乐圈中异装现象更多,不过并非所有都是异装癖,比如反串演员。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就曾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发现反串演员分为两类:异装与异性。像李玉刚那样的反串演员,穿上女装,只是纯粹为了表演,心理上仍是男人,但也有演员穿上女装后,认为自己是女人的。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战国时期,魏国安釐王是个同性恋者,十分宠爱一个叫龙阳君的俊俏男人。在龙阳君的鼓动下,魏王竟下令全国禁止谈论美人,违禁者满门抄斩,以表示其独爱龙阳君。这也是“龙阳之好”的出处。西汉末年,有个叫董贤的男人长得很漂亮,哀帝刘欣非常喜欢,常常与董贤同卧同坐。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头枕着哀帝的衣袖睡着了,哀帝想起床,又不忍惊动董贤,于是用剑截断衣袖后才起来。这件事就是后来的成语典故“断袖之癖”的由来。在戏曲舞台上,演员将自己人格贬值为戏子,以取宠于权贵王族,男扮女装、男音女唱,司空见惯。1

这种现象源植于社会的文化背景。我国封建社会的时间很长,其中人格依附思想十分严重,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男人要想出人头地,荣华富贵,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乐是一条路,长的漂亮被人“包养”又少之又少,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捷径,就是做个“阉人”,可以进入社会核心层,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恰恰迎合了帝王们的“龙阳之好”和“断袖之癖”。于是,以变态心理为基础,男人出卖性别乃至出卖色相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艺术面临的这种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当代社会中流行的易性症和异装癖具有同源性,或者说,易性症和异装癖可视为艺术领域中这种身份认同焦虑的绝妙注脚。当代艺术正在遭遇严重的危机,其主要症候之一,就是艺术(家)身份的危机。换句话说,就是艺术不要做自己,偏要做他者的危机。第一是不要做镜子,而要直接做镜中之物。第二是不要做作品,而要做商品;不要做图像或形式,而要做符号。第三是不要做艺术,而要做观念(哲学)。第四是不要做原作,而要做仿真。鲍德里亚认为,鲍德里亚确信,易性神话,包括迈克·杰克逊等人的异装癖、雌雄同体和阴阳人变体的传奇在内,已然成为艺术领域中富有仿真意义和反讽意涵的叙事形式。在艺术领域,异装癖规则甚至变成了我们行为的基础,甚至是我们寻找认同和差异的基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