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在线社交网络用户采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定义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采纳是指用户基于他们自己的需求,社会影响和社交网络技术等原因来采纳某种社交网络服务的意愿和行动1。

用户采纳的衡量到目前为止,对于社交网络用户的采纳行为的原理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的理论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有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TPB)1。

对于技术接受模型(TAM),权(Kwon)和温(Wen)2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采纳行为,并证实了临场感(telepresence)和利他主义(altruism)通过可用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对容易易感性有着间接作用,而社会角色对有用易感性和鼓励易感性有着直接的显著作用。尼寇(Nikou)和鲍玛(Bouwma)3在基础TAM模型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变量,包括移动性,关键群体,使用背景,社会影响力和习惯。而斯列坚诺斯基(Sledgianowski)和库尔维沃特(Kulviwat)4在基础TAM模型上增加了有趣易感性,规范压力易感性,信任和关键群体作为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因子。实验结果证实了这四个变量都对使用意愿有着直接影响,并且有趣易感性对着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

对于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TPB),贝克(Baker)和怀特(White)5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采纳,并观察到态度和行为控制易感性都对青少年在社交网络的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直接作用。同时,主观规范对青少年在社交网络的使用意愿没有显著的直接作用。但是,这和早期关于TPB的研究结果相矛盾。这很可能是由于新加入的社团规范性比主观规范性在衡量社会规范性对于采用的影响更有效。这可以由当社团规范性进入回归模型的时候主观规范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从显著变化为微弱这个事实证实。

在TPB的基础之上,佩林(Pelling)和怀特(White)6增加了新的变量,例如自我认知,从属性,性别,年龄和过去使用史,并构建一个新的社交网络用户使用意愿预测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性和自我认知全都对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正面作用。常(Chang)和朱(Zhu)7利用TPB模型,聚焦了中国的社交网络采用行为,并构建了5种使用意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娱乐,交友和一致性都对社交网络使用意愿有着显著影响,并且用户态度,行为控制易感性和主观规范都对社交网络采用意愿有着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