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 东南亚一些国家就开始寻求发展核能。随着东南亚国家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 化石燃料发电已日益成为遏制这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南亚发展核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化石燃料价格上涨、供应量减少已经严重威胁到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安全。另外, 东南亚国家也希望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博弈不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然而, 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东南亚国家核能计划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关注核能安全问题, 担心由此引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是《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国, 也是东南亚无核区的成员国。因此, 东南亚国家在发展核计划的准备过程中, 尤为注意加强对核能发展进程的管理, 避免出现发展核武器的可能, 尽量减轻公众对发展核能的恐惧1。
东南亚核能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 在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的帮助下, (AppendixB)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印尼、菲律宾、泰国和南越当局, 相继建立了一批小型核反应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印度尼西亚再次提出发展核能的计划, 但是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印尼政府被迫放弃了这一计划。2006年, 印尼通过了关于建立核反应堆的法律文件,发展核能的计划又一次出炉。印度尼西亚计划生产4000兆瓦核能,输入爪哇-巴厘电网, 使该电网的全部生产能力从2006年的15000 兆瓦提高到2026 年的59000 兆瓦。根据印尼关于核反应堆的法律文件, 这个计划可能会由核电站运营商独立建造并负责运行。建造地址选定在爪哇中北部, 雅加达以东大约450公里的某个地方。2008年, 印尼对计划建造的2个1000兆瓦单位的核电站穆利亚-1和穆利亚-2进行招标, 决定2010年开始正式建造, 到2016 和2017 年开始进行商业运营。印尼政府表示, 核反应堆与核燃料将从国外购买, 使用过的核废料将集中储存。另外, 穆利亚-3和穆利亚-4核电站的建造工程将在2016年招标, 到2023年投入运营。
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印度尼西亚的核能计划, 并且十分关心印尼对伊朗发展核计划的立场。印尼与伊朗同属于伊斯兰会议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双方一直保持着高层次的密切往来。2008年3月中旬,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访问伊朗, 伊朗总统内贾德表示伊朗准备帮助印尼提高在核工程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科研水平, 向印尼石油工业进行投资等。苏西洛总统敦促国际社会不要对伊朗核计划“政治化”, 要允许伊朗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发展和平性质的核计划。2008年3月3日, 印尼对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制裁的180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 成为唯一一个持保留意见的国家。
从1995年起, 越南就开始对关于核能选择的各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 如核电站选址、反应堆技术选择、放射安全、核废料处理以及核能法等。越南政府计划到2020年在中部的宁顺省的福营和永海两地各建一座核电站, 这两座核电站的总预算为110亿至180亿美元, 每座电站有两台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年发电量为140~150亿千瓦时。根据规划, 首台机组将于2020年投入运行, 到2025年拥有8000万兆瓦核电, 越南核发电量将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5~20%。另外一处地方即富安省的和心也成为核电站的候选地。目前, 越南只有一座正在运行中的核反应堆。按照政府的电力发展计划,2006年到2015年计划增加48700兆瓦的发电量, 2016年到2025年再增长12000兆瓦的发电量。在新增的发电量中, 核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泰国是最近才宣布准备发展核能的国家。1966年, 泰国电力部门就提出了建立核电站的计划, 并在19世纪70年代初批准了核电站选址, 但是由于泰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而被迫取消。1997 年, 泰国开始对核电进行研究, 同时计划在随后的10年内建立一座核反应堆, 并计划在以后建立5座核反应堆。
目前, 泰国已经拥有了一座核反应堆, 另外还有一座核反应堆在建。泰国电力部门已经提出到2020年发展4000兆瓦电力的目标, 在当前26000兆瓦的基础上到2021年增长到30000兆瓦。2008年初, 泰国政府委托一家研究单位在3 年内制定一份可行性方案, 计划到2014年建立与核电站相关的安全与管理设施。尽管可能会受到公众的反对, 泰国政府还是有可能将发展核能的计划付诸实施的。
菲律宾早在1958年就建立了菲律宾原子能委员会, 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 开始进行原子能研究。1977 年, 菲律宾开始在巴丹建造核电站, 并在1986年建成了一座621兆瓦的核电站。但是在1986年马科斯下台后, 菲律宾政府出于资金和安全考虑,决定将核电站封存起来。
1988年, 菲律宾政府又关闭了国内唯一的一座核反应堆。1995 年, 菲律宾核电指导委员会开始分析重启巴丹核电站的可行性。之后, 菲律宾政府推出《菲律宾能源计划1996~2025年》, 计划到2025年生产2400兆瓦的核电。不过, 后来推出的《菲律宾计划2004 ~ 2013》又没有提及核电, 但是却保留了在2020年后发展核电的政策选择。2008年初, 菲律宾政府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在巴丹建造核电站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问题提供咨询建议, 并提出菲律宾发展核能的政策框架。
马来西亚的能源政策是计划在2010年之前发展核电。2008年3月中旬, 马来西亚国家电力公司与韩国电力公司签署了一份初步协议, 计划在东南亚代理销售韩国电力公司的核能技术以及其他能源资源和电力产品。韩国电力公司在核能发电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核电站具有17000多万兆瓦的发电能力。缅甸政府对发展核能计划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2007年5月15日, 俄罗斯与缅甸签署了一份协议, 俄罗斯将为缅甸建造一所核研究中心, 包括一座10兆瓦的核反应堆。缅甸计划派遣300 ~ 350名科研人员到俄罗斯接受关于医学同位素生产实验室、硅掺杂系统、核废料处理与掩埋设施等方面的培训。
缅甸原本准备从俄罗斯购买一座小型的核反应堆, 但并没有最终达成交易。俄罗斯也在为缅甸提供核技术领域的培训。这个项目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缅甸发展核计划最终前途的猜疑。据报道, 近年来朝鲜到缅甸的船只增多,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缅甸与朝鲜的关系,包括核领域的合作关系。
按照东南亚国家的核能计划, 在核能计划启动的初期, 核燃料主要从欧洲、美国或加拿大等核工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国家进口, 核电站的发展也将处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监管之下。国际上的核电站运营商帮助各国建立和运行核电站, 包括提供核燃料、处理核废料, 因为东南亚国家在起初阶段就建立完全的燃料准备和加工能力是非常不现实的, 也是不经济的2。
东南亚国家发展核能的动因与阻力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如印尼、越南和泰国都将发展核能视为满足未来20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电量的重要举措。核能被看作是加强能源供应安全以及多样化, 不再仅仅依赖化石燃料的重要选择。另外一个原因是, 核能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对东南亚国家来说, 他们当前承受的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并不大, 所以, 气候变化并不是影响他们发展核能的重要因素。东南亚国家发展核能主要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驱动:
第一, 经济发展促使电力需求不断上升。近年来, 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然而, 东南亚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 仍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主要产业是初级产品加工产业, 消耗能源较多, 因此, 东南亚许多国家能源发展的压力都比较大。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的电站虽然能够基本满足需求, 但是如果东南亚国家需要实现更快的发展, 一方面需要提升发电能力, 另一方面又必须寻求能源来源的多样化, 避免在发生能源危机时, 生产和生活用电受到大的影响。
第二, 核能性价比较高, 适合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的需要。近年来, 化石能源价格不断攀升, 而且供应稳定性也存在较大问题。与之相比, 核能则具有相当强的经济性。核电站的燃料代价比天然气和煤炭发电低, 煤炭和天然气发电厂的资本代价相对较高。一座1000兆瓦的核电站大约需耗费25亿美元, 与建造天然气发电站相比, 核能发电是一个高投资与低燃料代价的选择。燃料价格只是核电站生产价格的一部分, 大约是全部价格的10%~ 12%。相比之下, 煤炭发电的燃料价格比例大约是25%~ 30%, 天然气发电的燃料价格比例大约为60%~ 65%。核燃料供应市场与相关规范比较健全, 核供应国集团核技术相当成熟。只要符合相应规定, 根据《技术援助条例》, 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向申请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物质支持的责任与义务, 这有利于东南亚国家较为便宜地获得核电及其相关技术援助。
第三, 发展核能有利于保护环境,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核能是一项经济环保的能源, 具有体积小、无污染, 发电量大等优点。与煤炭和天然气等发电污染较大的工程相比, 核能自然成为东南亚国家的优先选择。近年来, 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选择方向。另外, 东南亚国家人口比较多, 煤炭和天然气发电站需要建立在更靠近人口比较集中的地点, 容易对城市构成较大污染。核电站除了受地质条件影响比较大之外, 受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 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人口及居住环境等问题。
第四, 核能技术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 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尊严与地位。核能技术比较复杂, 拥有核能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 而且能够提升国家在地区和国际社会上的尊严与地位。对于大多数为中小国家的东南亚国家来说, 这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与核能相关的民用核技术在医学、农业、化学等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越南、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国民用核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 对核技术的广泛需求推动这些国家加强对核技术的研究, 而核能技术也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提升核技术的重要路径。
当然, 东南亚国家发展核能也存在较大的阻力,这些阻力成为东南亚国家至今未拥有一座实际运行的核电站的重要原因。首先, 东南亚处于地震带, 核电站建设受到地质条件的严重制约。东南亚每年都要发生地震, 甚至引发海啸, 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形成的辐射影响至今未能消除, 因此东南亚各国民众对本国核电站选址以及核电站设施的安全性怀有深切的忧虑, 唯恐安全保障设施不到位而引发核泄漏。最坏的情况如果发生2004年海啸或2006年爪哇岛那样的地震, 必然会面临核辐射污染的问题。菲律宾在20 世纪80年代就已经建成了巴丹核电站, 但是后来菲律宾政府邀请外国专家对其安全性进行核查, 发现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不得不无限期封闭了核电站。印尼计划中的穆利亚核电站就位于穆利亚山下, 穆利亚山是一座休眠火山, 因此民众十分担心核电站的潜在风险。
其次, 东南亚国家经济规模较小, 技术力量薄弱,核能发展乏力。许多东南亚国家缺乏核研究的基础,尤其是象缅甸这样的国家, 核研究人员的缺乏成为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尚未掌握自主发展核能技术的情况下, 这些国家发展核能不仅需要国际社会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技术援助, 而且还要派遣技术人员监管核设施的运行过程, 这对东南亚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另外, 发展核能需要较多的人员和资金投入, 虽然存在长期效益, 但是在短期内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仍是较重的负担。
再次, 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具有不确定性, 核电站安全难以保证。东南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经济发展不平衡、有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地区, 安全问题始终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冲突虽然较少, 但安全隐患并没有得到消除, 爆发国家间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另外, 东南亚的恐怖活动也十分猖獗, 民族分离和自治运动也较多, 许多国家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核电站是国家安全设施最薄弱的环节,一旦核电站成为恐怖分子袭击或试图破坏的重要目标, 或者恐怖分子拥有核物质, 将会对世界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 保障核电站安全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
最后, 国际社会对东南亚国家发展核能的最终目的还有疑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许多国家的核计划都遭受猜疑, 个别希望发展自主浓缩铀能力的国家尤为如此。伊朗的核计划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唯恐伊朗利用其浓缩铀发展核武器。国际社会加强了对伊朗核计划的监管, 要求伊朗透明其核计划的最终用途。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等亦为穆斯林国家, 比较同情伊朗发展核计划, 缅甸与朝鲜关系比较密切,这些国家的核计划可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猜疑, 唯恐这些国家为了国家绝对安全或取得国际大国地位而不惜冒险发展核武器。
东南亚核能发展的前景就目前情况看, 发展核能只是东南亚国家能源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 但并不是唯一选择, 也就是说, 东南亚国家并不存在发展核能的必然性。从应对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来看, 传统化石燃料固然没有核能更具有竞争性, 但在东南亚, 天然气通常被视为最好的选择, 因为本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而且东南亚国家也可以从澳大利亚和中东地区进口天然气, 满足东南亚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即使东南亚国家使用化石燃料发电,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 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做替代和其他非传统能源资源的开发研究, 如太阳能和生物能, 在未来都可能成为东南亚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这点, 未来东南亚核能计划发展的前景大致会是如下几种:
(一)东南亚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只可能发展民用性质的核计划, 不会寻求发展核武器首先, 东南亚国家没有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核武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终极威慑武器,东南亚国家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全争端, 但并没有危及到国家的生存安全, 而且大多东南亚国家属于东盟地区论坛成员, 在建立安全信任机制和预防性外交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预防冲突发生和升级的机制,基本上可以避免战争的全面爆发。其次, 东南亚国家难以抵御国际舆论压力。第三, 发展核武器计划耗资巨大, 但效果并不明显。核威慑只存在于核力量相等或具有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之间, 而对于军事力量较为薄弱的东南亚国家来说, 核武器虽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但并没有现实的必要性。最后, 核武器研发与维护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将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令它们难以承受。
因此, 东南亚国家主要会发展和平性质的核计划, 而核能计划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从近期来看, 东南亚国家发展核电站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加强核技术的研发, 提升保障与维护核设施的能力。核能利用是东南亚国家继续讨论建造首批核电站的重要动因。从非扩散的角度来看, 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处理好核燃料准备与再加工循环过程中的敏感成分, 避免出现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工业部门表示现代核反应堆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核燃料与废料严格按照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溢影响外部环境的标准进行储藏, 核废料后期处理的技术难题也已经得到解决。
(二)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紧密合作, 推进核能计划的实施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国际核不扩散核查机制, 对援助和监督成员国发展民用核计划负有重要的职责。为了应对核能发电可能造成的核扩散, 国际原子能机构鼓励一些国家进口加工核燃料棒, 对未来建造的核设施进行国际化管理。虽然许多关于国际管理核燃料循环的建议至今并未在国际社会上取得一致意见, 但是, 从理论上看, 东南亚国家的核燃料浓缩计划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已经成为一种必需。
(三)加强地区安全合作, 减弱地区安全困境, 避免因安全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对民用核计划的猜疑东盟地区论坛是目前亚太地区唯一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机制, 它在敦促成员国履行《核不扩散条约》义务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并能够监督其成员遵守《东南亚无核区条约》, 执行相应的行动计划。个国家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外来的威胁, 保障国家的绝对安全。如果东南亚国家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安全困境, 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伊朗和朝鲜发展核计划的案例也说明, 只有当一个国家安全环境良好, 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建构了较高的安全互信时, 所受到的质疑与约束才可能减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东南亚国家在这方面的表现令国际社会十分放心。
(四)加强对民众关于核电站建设的宣传工作,减少民众的恐惧感东南亚国家大多民主制度尚不健全, 民众对国家的内外政策往往不是太了解, 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向民众宣传当前国际核能发展的最新情况, 尤其是核能运行的安全情况, 消除民众对发展核能的忧虑。安抚民众的情绪既能够为发展核能铺平道路, 也能够为其发展核能提供合法性。越南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的工作, 民众对核电建设的支持力度也较高。越南电力、工商业部和越南原子能委员会等部门在河内、胡志明市、宁顺和富安等地向公众展示了国家核能发展计划, 核能法案甚至已经提交到国家立法部门。从总体上看, 东南亚国家发展核能虽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紧迫性也不是很强, 这是造成东南亚至今尚未有能够运行的核电站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东南亚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愈益提高, 发展核能就成为它们的战略选择。东南亚国家在发展核计划的同时, 一方面要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紧密合作, 保持其核计划的透明性与和平性, 另一方面要提升国家的核研究水平, 尤其是核能研究的水平, 力争确保核能计划的安全, 消除民众对建设核电站潜在危险的疑虑。当然,这些国家发展核能必然会受到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因此, 东南亚国家在发展核能时需要科学论证,消除来自各方面的疑虑。唯有如此, 东南亚的核能计划才能够顺利实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