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环境核算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环境核算的由来

1、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弊端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它是以国民生产、收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来描述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用来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核心指标。于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发展表现为对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热烈追逐,但这种GDP的快速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忽视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因此,面对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SNA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经济贡献

现行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物品和服务都是以其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核算的,即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而那些没有参与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如大气、水源、土壤等均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获得和保持高的经济增长率,导致的结果是使国民经济产值和国民收入的虚假增长,从而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与进一步恶化。

(2)SNA没有反映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经济损失

生态环境指的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等。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在生态环境中运行的,因而其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等进入环境。当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同时,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某些资源的枯竭,往往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一步引起环境的退化和恶化。环境恶化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说也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因而同样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

总之,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变化,不能反映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2、环境核算的产生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家经济产出,这一指标没有把自然资源作为经济过程的投入看待,也没有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为恢复适宜的环境所作的努力加以适当考虑。其核算结果非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无正面激励,更促使人类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为代价追求GDP的数字增加。环境核算(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则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污染损失后的数量结果。环境核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监测作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

基础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协调,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资源和环境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必须反映在经济运行的价值核算体系中。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注重发展的状态和目标,更强调发展潜力的培养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总成本理论

总成本理论认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环境费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Y=C+V+E,其中,Y为产品总成本,C为物质成本,V为劳动力成本,E为环境成本。物质成本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劳动力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环境成本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耗费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相关生态资源价值减少的货币表现。

3、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边际机会成本(MOC)理论认为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成本代价,不仅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也应包括由于其外部不经济而对自然所造成的代价。理论上单位成本应等于边际机会成本,低于边际机会成本会刺激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而高于边际机会成本则会抑制合理消费。边际机会成本由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成本(MUC)、边际外部成本(MEC)三部分组成,MPC是生产过程中所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MUC是资源耗竭成本;MEC是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损失。对于不同自然资源,MPC、MUC、MEC具体含义不完全相同,且内涵随社会的发展、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各具体成本的货币指标形成受到其货币化及数据采集的限制,在环境成本计量上,一般从具体资源的主要方面来确定。

4、SEEA核算体系的环境成本计量理论

SNA核算体系没有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其核算体系,这导致了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的加速耗竭。SEEA核算体系与SNA体系的最大区别是SEEA体系中加入了生态环境因素,并通过生态环境因素调整国内生产总值,可表达为:GDP'=GDP-X-Z-P,其中,GDP'为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包括环境产业的产值和防治费用中形成固定资产的那部分产值的国内生产总值,X为自然资源耗减损失,Z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P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费用中未形成固定资产的那部分纯消耗的费用。2

发展现状国际社会的努力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1993年修正的SNA体系中引入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卫星体系,简称SEEA (Thesystem of Integ 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即以附属体系的形式将用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示的环境因素纳入到SNA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因素的修正的宏观经济指根甜。2000年。联合国统计署与环保署合作出版SEEA操作指南;2003年,联合国在SEEAl993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出《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2003》(简称SEEA2003 k 2004年,联合国统计署完成了SEEA2003系列手册的第一部:渔业环境经济核算手册。

此外,为环境核算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所谓“城市集团(City Group),由一些国家负责统计工作的主要官员自发形成这样一些非正式集团,定期交流有关环境核算的进展情况。主要的三个城市集团包撬沃尔堡集团、伦敦集团以及渥太华集团,其中,成立于1986年的沃尔堡集团历史最为悠久,伦敦集团则为SEEA2003的出版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这一领域最重要的集团。

部分国家的研究进展挪威是最早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1981年挪威政府首次公布并出版了“自然资源核算”数据、报告和刊物。

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核算”研究报告。在挪威的自然资源账户中,将挪威自然资源分为环境资源和实物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一系列的较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经过多年发展,挪威已经将统计项目扩展到环境污染等方面,通过建立国家经济模型,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据悉,欧盟结合近年在挪威和芬兰开展的研究。制定了基于SEEA框架的欧盟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统一模式。

日本自1 991年起开始进行环境核算工作,并于1 995年起开始根据联合国所提供的SEEA标准架构设计了一个整合环境账户与传统账户的会计基本架构。其中,环境账户主要内容为环保支出、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的影响等。

在美国,1992年,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和商务部开始从事自然资源卫星核算方面的工作,1994年五月。BEA发表了他们创立的综合经济与环境卫星核算的成果。在这份成果中,将矿物资源作为生产资产看待,构建和补充了BEA国民经济核算,突出了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BEA也计划将这项工作扩展到渔业存量和森林的核算,但是由于预算约束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墨西哥虽是发展中国家,但也率先实行了绿色GDP。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先将石油、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从而得出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并据此得出环境退化成本。与此同时,在资本形成概念基础上,还产生了两个净积累概念经济资产净积累和环境资产净积累。这些方法,目前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纷纷仿效,并且已收到了一些成效。

我国环境核算现状我国的环境核算真正始于20世纪80年代。1 980年我国开始全面建立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水平的统计报告制度。我国在1988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该项目主要侧重于探索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1996年一1999年北京大学先后应用“投入产出表”基本原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中国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的综合核算,该研究侧重于对。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探索;2002年,我国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本)》中新增了附属核算部分,设计了“自然核算与环境实物量核算表”。全面的研究始于2004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成立绿色GDP联合课题小组,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并于2005年在北京等十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二是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建立地区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和估算方法,确定估算技术参数;三是在污染损失调查、污染实物量核算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核算。1

主要方法目前,国际上环境核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资源核算法。它注重实物量的核算;二是货币量核算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使环境资源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联系三是福利核算法。主要研究某些生产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个人造成的环境影响。

实物量形式环境核算自然资源核算是实物量核算,它使用实物量账户,注重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实物资产平衡,即期初、期末存量和流量的变化,类似于一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平衡统计。在适当的情况下。它还包括用环境指数表示的环境质量变化。从实际来看,现在已有个别国家进行了上述实践,联合国在其开发的多用途“环境数据研究框架”中也包括了构造实物资产平衡的环境统计数据项目。

货币量形式核算货币量附属核算是价值量核算,与国民经济账户联系密切。通过它能够得出用于环境保护的实际支出,以及各经济部门在计算净产值时需要处理的环境费用。货币量附属核算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狭义的核算仅在国民经济账户中分别列出用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支出内容和数额,而广义的核算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就所选择的环境费用进行调整,这些费用通常包括石油耗减、森林砍伐、鱼类资源耗减和水土资源流失等费用。尽管这些研究是建立在详细的实物分析基础上,区分了各类树木,并依据地理位置和农业用途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土壤,但最终的焦点还是集中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调整上。

福利法福利法是指对生产活动中发生的环境费用不予考虑,而是从社会福利角度集中注意生产如何影响环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自然界向生产者免费提供的环境服务和自然界受到的损害。免费提供的环境服务和自然界受到的损害分别隐含着社会福利的减少,在此基础上调整国民净收入。1

面临的难点环境核算经过20多年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要具体落实实施,除了体制、观念等方面障碍外,在核算技术方面亦存在着短期难于解决的问题,造成环境核算工作的实施困难重重,尚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与核算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

环境价格定价难这是环境核算过程中难以绕开的技术难题。传统经济核算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价值容易量化但由于大量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没有劳动价值这种共性因素,没有交换市场这个显示价格的平台,其估价具有不确定性,估价主观性强等缺点,目前尚难以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估价方法。此外,森林、矿产、化石燃料等资源的价值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价值判断存在巨大差异。

环境因素与经济账户融合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因为无法对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统一估价,因而,也就无法做到经济与环境核算的真正融合。环境核算作为经济核算的补充的地位也是由此决定的。

统计方法还不成熟,缺乏基础统计数据我国环境核算目前尚处在探索及试验阶段,从统计方法角度看离绿色GDP核算目标的要求还很远。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社会公认的、成熟的、操作性很强的核算方法,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有些方法只能在实践中比较、选择。这样也就带来不同国家之间数据可能存在不可比的问题。另外,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时间只有十来年的时间,特别是对附属体系中的资源环境存量与流量的统计基本还是空白。一些统计专家认为,由于各种基础统计数据的严重缺乏,在还没有做好环境资源实物量的统计数据之前,环境核算几乎也无从谈起,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发展建议我国环境核算体系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环境核算方面。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环境核算的发展进程,促进全社会走循环经济之路。

(1)开展基础工作,完善环境核算体系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

环境核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如规范核算程序、内容,完善相应的统计和会计制度等。只有建立起基层统计数据的工作制度,才能确保为环境核算提供符合要求的、全面的数据资料。因此必须必须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同时统计部门也要加强同环保、农林、矿产、国土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加强数据、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促进我国环境核算体系的发展。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探索环境核算体系的方法

环境核算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必须加大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力度,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积极探索环境核算体系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环境核算制度,对环境核算试点进行监管,总结试点经验,不断修改,提出合理的环境核算账户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核算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