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博物馆疲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定义

所谓“博物馆疲劳”,主要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涣靛,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导致疲劳的原因包括力源消耗,生理化学机理变化、疲劳物质积累和中枢系统的变化等。其发生的次序往往先是中枢神经系统疲劳,随后是反射神经系统疲劳,使注意力的集中度和灵敏度降低,这之后则是肌肉的疲劳。包括象斯考滕所描述的现象:脑袋象塞满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铅锤一般沉重、脚跺又酸又疼①。疲劳的产生不单是生理活动的结果,往往也受到心理条件的严重影响。心理因素引起的疲劳往往迭加于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疲劳之上,使人不但感到体力不支,而且心情不安,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博物馆疲劳是妨碍观众继续参观的重要原因,并且降低了参观的学习效果。博物馆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防止观众由于参观造成的视力、身体的损伤和精力衰竭、增加有效陈列注意力,延缓疲劳发生的时间、降低疲劳的程度。

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博物馆作为一个学习场所,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声音超过一定分贝,必然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那种持续的低沉的隆鸣声很快会使我们昏昏欲睡、偶尔划出的尖利声音则使我们心情变得紧张和焦虑。室内噪音的产生与建筑设计,尤其是地板材料有关,我们将在建筑中讨论。而在那些人口集中、交通繁忙的闹市区的博物馆中经常能感受到的噪音,则属于坏境质量的范畴。在这种场合,必须采取相应的隔音措施。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辟一个与交通干线相分隔的空旷的广场,也可以修筑一道帮助隔音的屏墙。此外还应在建筑主体的材料选择上考虑墙体的隔音效果。钢筋混凝土因为隔音效果不佳而受到批评。布鲁诺·马拉乔里曾谈及两种隔音方法,一是将软木条镶嵌在壁内,在墙上涂一层石棉、云母或木浆;另一种较新的方法是利用塑料和玻璃棉的合成树脂板。降低环境质量从而使观众易于感到疲乏的另一个因素是空气过分混浊。在那些靠近工业污染源的地带,空气中夹杂大量有害物质和刺激性气味,如煤焦油、硫磺等,空气中的有害成份大大超出正常数值。这不仅会影响展品的保护,而且也有损干观众的健康。造成空气混浊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吐出的二氧化碳,尤其是在采用人工照明的封闭空间中。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教室里注意力下降与空气浊度的增长有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博物馆教育。要在这方面提高环境质量,除了在选址方面以保证展览空间空气的纯洁和新鲜。要更谨慎外,还应环绕博物馆建立一道能起过滤作用的绿色带,以及加强室内的通风。以保证展览空间空气的纯洁和新鲜。

建筑因素从建筑的角度看,可能导致和加剧“博物馆疲劳”的因素,包括楼层、展览空间的分割与组合形式、采光方式、室内装饰以及地面处理等等。将展厅设在较高的楼层上,或者将展线沿楼层依次上升设计,都会不必要地耗费观众的体力,尤其是对年老体弱的观众。在后一种情形下还可能中断展览内容的连续性。所以,在博物馆,应当反对在较高的楼层上布置陈列。展览空间的形状分割,在我国一般都是采用矩形。这一方面会带来一种千篇一律的单调感,另一方面,直角对观众不能带有某种强制的意味。这会在观众心理上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许多博物馆,采用一种对观众而言更轻松自由,也更民主的方式,即通过临时性的空间处理,创造出在形状上丰富多样的展览空间。同样,展览空间组合也应坚持在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原则,以克服单调和困感造成的观众心理上的倦怠。例如,如果在一笔直甫道的一侧重复安排展厅,使观众反复地按某种单一的方式出入,就会出现上述的现象;另外,两展室也应防止那种能互相对望的所谓“套筒”式组合,它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杂乱、无序和不安全的感觉,从而分散了注意力。在展览空间处理方面还应注意提供休息的场所,并利用“透明”的部分“·借用”户外幽美的自然景色,以克服持续封闭空间带来的压抑和沉闷,使观众保持持续的新鲜感。

陈列因素对观众来说,即便在环境和建筑方面有诸多缺陷,如果博物馆提供高质量的陈列,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弥补。而由陈列质量引起的索然和疲乏,则很难有什么补救的方法。这里所说的质量,包括陈列的技术处理、内容安排及艺术的感染力等。陈列的技术处理涉及到如何确定陈列带和陈列密度。所谓陈列带,是指根据人体平均身高和视平线确定的展品布置的空间范围。超过这个限度,观众很容易感到疲劳,甚至会造成视力和身体的损伤。要提高观众参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参与”和“投入”的机会。缺乏参与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被动的,局外人的感觉。这不仅不可能调动观众的学习热情,相反,根据麦克鲁汉的研究,它是导致类似“幽闭恐怖”的“博物馆觉”(Museumfeelig)的重要原因。这种感觉与疲劳的产生密切相关。1

措施节能原则博物馆教育比较其它教育形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行走和站立过程中学习,因而特别耗费学习者的能量,包括体力、精力、视力和注意力。博物馆设计者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建筑设计和展览安排上贯彻节能原则,要尽力使观众不将能量耗费在非参观的用途上。具体措施包括:①适宜的楼层和地面材料;②合理的展线安排;③根据人体工程学要求确定陈列带;④提供高质量的视觉环境,减少“视觉噪音”,将观众注意力引向展品。

恢复原则博物馆设计者不仅要努力地延缓疲劳发生的时间和降低疲劳的程度,适应尽可能提供可以帮助观众恢复疲劳,至少是局部恢复疲劳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贯彻节能原则外,还应想方设法使观众在参观中感到舒适以获得调节。为达此目的,我们应当①保证一个安静的、空气纯洁清新、徽气侯适宜的学习环境;②安排美的自然景色,诸如园林、庭院,小品等,并通过博物馆的透明部分及展览空间转换的甫道回廊,使室内户外交相互映,使观众能经常体验到悦目和新鲜的感受;③提供良好的休息和补充能量的场所。

诱导原则在非强制状况下要提高学习的效率,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激发和保持观众的兴趣。兴趣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人们的疲劳感。博物馆设计师在布置展览时应当善干诱发观众的兴趣,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①克服单调与刻板,使展览空间布局、展览手段都富于个性和变化;②内容安排上的适度新颖。以观众的认识结构为依据来确定展览内容,以保持信息量即新颖又适度;③形式设计要善于通过艺术气氛渲染来增加陈列把握度;④创造一种自由、随和、亲切和充满鼓励意味的氛围。

参与原则“参与”和“投入”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的主体意识,由这种主体意识调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克服疲劳最为有效的方法。我们长时间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所以不感觉疲劳,就是因为进入了情节、关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在博物馆教育中,我们也应当努力使观众产生“置入感,”无意识地介入到展览所表达的生活中去。参与感在户外博物馆、历史遗址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博物馆比较容易产生,在普通的室内博物馆,也有一些方法能为观众提供“参与”和“投入”的机会,包括①操作观摩;②亲身操作;③鼓励摸触(对一些可能会损坏的展品可用复制品);④“先置导标”,即针对展览内容和观众可能产生的困惑提出问题,要求观众在参观中寻求解答;⑤此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案:运用生动直观、具有某种戏剧效果的陈列语言取代静态、固定的、依赖大量文字说明的陈列方式。在运用陈列语言时,由于真实地或象征性地复原了历史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场景,使观众产生置身现场的“投人感”和主体意识,从而能极大地激发观众的热情和兴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