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范畴原型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背景

范畴原型理论是源于哲学、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随后它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范畴化。

“范畴 ”最初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范畴化即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重要方法。千百年来,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对哲学、逻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事物要么在范畴内,要么在范畴外,只有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才能属于共同的范畴。 共同属性被认为是范畴的定义。 这种传统范畴观的本质特征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无法解释丰富多彩的动态的自然语言。

范畴原型理论发端于哲学家Wittgenstein在20世纪50年代对经典理论批判。对原型的研究是从颜色范畴开始的,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人类学家Berlin and Kay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

Berlin and Kay调查了98种语言,他们不仅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而且发现了某一颜色范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发现人们是根据这些定位参照点系统,即焦点色对颜色连续体进行切分和范畴化的。这些被柏林和凯为“foci”(或focal colors)的定位参考点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他们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基本相同的。尽管颜色的范畴的边界在不同的语言,对不同的人来说是有差别的,但焦点色却是共同的。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罗施也认真研究了颜色范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她得出以下结论:“在认知上焦点色比非焦点色更突显”,“关于焦点色的短期记忆更准确,焦点色的长期记忆更持久”,“在颜色命名实验中焦点色的名称能够较快地被提供,能够较快地被儿童掌握”。罗施把Berlin and Kay的“焦点”(focus)换成了“原型”(prototype),而且把研究从颜色范畴扩展到了形状、鸟类等其他范畴。

罗施发现,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概念,大多数的范畴不可能制定充分和必要的标准,词的定义不可能用一组语义就能完全概括。同一范畴的成员享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原型为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即中心成员,在范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其他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享有不同程度的成员地位,为边缘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提出了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这个观念。在范畴化过程中,“突显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具有认知上的“突显性”。他们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他们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和预料。1

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Rosch等学者认为,“原型”这一概念是进行范畴化的重要方式,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最佳样本或范畴的原型成员,可作为范畴中其他成员在认知上的参照点,又叫“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进而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和原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

范畴中普遍存在非对称性结构,范畴中的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具有代表性,范畴中非代表性成员常被认为更像代表性成员,而不是相反;有关代表型成员的新信息更可能扩大到非代表性成员,而不是相反,这种非对称性被称为“原型效应”。

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

1) 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家族相似性”意味着范畴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连接在一起。

2) 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互相渗透。

3) 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而与其它范畴的成员共性最多(Ungerer&Schmid 2001)。也就是说,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特征差异最大。

4) 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它成员由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5) 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monocentric structure),而是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即某些范畴通常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

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比较**(1)判定成员:特征 VS 属性**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特征是事物的客观标志、固有本质,同一范畴的全部成员具有共享的特征(shared features/ properties), 它们就区分出了范畴,也就是说范畴是由客观的共享特征界定的。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不是建立在共享特征之上的,没有一组特征能够准确界定范畴中的成员,范畴是建立在纵横交错的相似性网络之上,建立在属性之上。主张用属性代替特征,以示区别。属性是事体特征在人们心理上的体现,是认知与事物互相作用的结果。

(2)范畴边界:闭合性 VS 开放性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边界是固定的、闭合的;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

(3)范畴内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VS 不相等

经典范畴理论:一个类别的所有成员共享相同的特征或属性集。所以,成员彼此相等。

原型范畴理论:范畴的成员与家族相似性相关。有些更接近中心成员,它们与类别的属性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4)特征先天性 VS 属性后天习得

经典范畴理论:人的心智结构和认知能力是天赋的,这种结构和能力天生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人类所有的语言和认知能力就存在于人类的普遍认知中。范畴具有抽象性,将人类与生俱来的知识能力概括抽象出来。

原型范畴理论:承认人的认知能力的先天性,同时认为其更多的是基于后天的经验。语言并非自制,它受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制约,因此不同民族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 ||

应用目前,范畴原型理论已被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义、语用等领域的研究中。在语义研究方面,王寅提出,语法构造的意义必须运用认知语言学所一贯倡导的原型范畴、认知模型、意象图式、心智融合、隐喻机制等认知方式来加以解释。语法构造的中心成员是原型,可以从语义方面做出预测,非中心成员是基于中心成员扩展而来的。语法成员就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分,它就像词汇一样也可能是多义的。它在语义极就有许多相关概念,形成了辐射性范畴。1

语法方面句子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它们的原型用法为:

(1)陈述句:说明一个事实或陈述一个看法;

(2)疑问句:提出问题;

(3)祈使句:表示一项请求、建议或命令;

(4)感叹句:表示说话时的感叹、惊讶、喜悦、气愤等感情。

但也常有不少例外,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句型范畴的边缘成分。例如,

陈述句若用升调则可表示疑问:Youlivenearby?;

疑问句可表示建议和问候:Wouldyoulikesomemorecoffee?(再喝点咖啡!)、Howdoyoudo?(你好!);

还可分别表示感叹、惊讶、愤怒等感情:Haveyoueverheardofsuchastory!(这样的故事你听见过吗!)、Whatexactlyisheupto?(他到底想干什么!)。

翻译方面根据原型理论对于范畴的解释2,不难发现,翻译范畴刚好呈现出原型范畴的特点。

首先,翻译范畴具有模糊的范畴边界,即是说,翻译活动和生成文本的其它活动如改写、改编、创作之间,有时并无泾渭分明的界线。

其次,如原型理论对一般范畴所阐释的那样,翻译范畴的各个内部成员也各具不同的成员地位:虽然翻译有多种形式和类型,有各种各样的变体,但各种可以被称为翻译的活动,在翻译范畴中并不具有同样的成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