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油田含水规律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含水采油期划分

水驱油田含水采油期划分

(1)无水采油期:含水率小于2%;

(2)低含水采油期:含水率2%~20%;

(3)中含水采油期:含水率20%~60%;

(4)高含水采油期:含水率6%~90%;

(5)特高含水采油期:含水率大于90%。1

影响含水因素含水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的润湿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原油性质、油藏类型、注采井网和注采条件等等,因而实际油藏含水率的变化非常复杂,只能进行宏观分析。

⑴油藏类型影响:不同的油藏类型,含水上升规律不同。底水或边水活跃的油藏,在稳定开采、保持合理采油速度的情况下,无水采油期长、含水上升慢,但油井一旦见水,含水上升就比较快;人工切割注水开发的油藏,因受注采井距大小、油藏非均质性、注水和采油强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往往无水采油期短、早期含水上升速度要明显大于底水或边水活跃的油藏。

⑵原油性质不同,含水上升规律不同:多数层状砂岩油藏,因原油性质的差异,油水粘度比不同,含水上升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都符合以上所描述的三种模式或者介于它们之间。

⑶含水率与含水上升率的关系:含水率变化规律也就是随着地层中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井产水率的变化情况。含水上升率则指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含水率变化的幅度。判断一个油藏在某一含水阶段开发效果的好坏,通过评价含水上升率指标是油藏开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的做法是应用相对渗透率曲线求得油藏的含水上升率理论曲线,然后与油藏的实际含水上升率比较,如果实际的含水上升率小于理论含水上升率,则认为油藏开发效果好,反之则认为开发效果不理想。理论含水上升率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油田测得的相渗曲线,应用分流量方程计算含水率:

含水率对含水饱和度微分结果表示的实际意义:当含水饱和度增加1%时,含水率变化的幅度,也就是说采出程度增加1%时含水率变化的幅度,即含水上升率。应用能代表油藏的相渗曲线,根据含水上升率的理论表达式,就可以计算油藏的理论含水率变化曲线。1

含水上升规律1、理论

根据注水开发油田大量的生产资料统计,含水上升规律一般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凸型、S型和凹型。高油水粘度比油田的含水与采出程度曲线呈凸型,开采特点为无水采油期短、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高含水期是主要的采油期,开发效益相对差;低油水粘度比油藏无水采油期长、油井见水晚、含水上升慢,

大部分可采储量在低含水期采出,开发效益较好;油水粘度比介于中间的为S型曲线。

⑴凸型曲线模型可用下式表征:

其中a、b为系数;

Rt为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小数;

Fwt为含水率,小数。⑵S型曲线模型可用下式表征:

⑶凹型曲线模型可用下式表征:

具体的曲线形态见图。

2、实际变化特征

一般分析含水上升规律采用的是相渗理论分析法、图版法、水驱特征曲线法、模型预测法等,相渗理论分析法用于S型类型油藏,往往误差较大,只是作为理论分析;水驱特征曲线法一般用于含水达到一定阶段,出现直线段后分析,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图版法、模型预测法主要用于初期投入开发的油藏。

(1)童宪章图版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油藏,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油水粘度比影响着阶段含水率和含水上升率,含水率与采出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按照童宪章推导出的水驱曲线关系式lg(fw/(1-fw))=7.5×(R-Rm)+1.69描述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是一条大致S型曲线。1

(2)水驱系列法

实际上含水率分析可以用水驱系列法,但是由于含水率变化大,只是作为分析用。

根据国内外典型水驱油田分析,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基本上可用五种形式表示,即凸型、凹型、S型及凸-S型、S-凹型。共有七个表达式表示

根据表中给出的七种表达式,利用油田各开发单元实际开发数据进行回归处理。选择相关系数最大,符合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的合理表达式,求出相应的采收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