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介绍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现在,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

欧佩克位于维也纳的总部,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出版物《石油输出国组织公报》(月刊);《石油输出国组织评论》(季刊);《年度报告》;《统计年报》。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7》,2016年底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2205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1.5%,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委内瑞拉(3009亿桶)、沙特阿拉伯(2665亿桶)、伊朗(1584亿桶)、伊拉克(1530亿桶)和科威特(1,015亿桶)。2016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8.642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42.5%,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5.857亿吨)、伊朗(2.164亿吨)、阿联酋(1.824亿吨)、科威特(1.527亿吨)和委内瑞拉(1.241亿吨)。2

成立历史二战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推动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形成。首先,二战后亚非拉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在大部分欧佩克国家所处的中东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战后在叙利亚、约旦和伊朗等地,民族解放运动浪潮风起云涌。各个国家纷纷与该地区的老牌殖民者英国、法国开展斗争,要求废除历史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撤军。40年代,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独立。而到了5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人民也相继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斗争,沉重打击了英美的殖民势力。60, 70年代,包括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在内的一系列独立民族国家也宣告成立。
其次,这一时期能源结构迅速转换,石油取代煤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石油资源成为产油国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作为一种能源,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可燃性和单位产出热量上都强于煤炭,且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内燃机问世,石油在包括运输、制造和军事的一系列领域地位上升,消费量大大增加。二战后,科学技术带来勘探能力的提高,大量的优质油田被发现。而这些油田大都分布在中东西亚地区,该地区的新兴独立国家迫切需要收入建设经济,便与国际石油大公司开展合作,带动世界石油产量大幅上升。到60年代初石油己经取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
第三,以“七姐妹”’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长期以来通过租让权的形式控制着中东地区大量的石油资源,并垄断开采、定价和经营权。1900年,伊朗海关总监基塔比将军在英国退休外交官亨利.沃尔夫的介绍下结识了威廉.诺克斯·达西,达西在次年赴伊朗展开石油开采权的谈判,在英国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顺利于5月份签署了石油租让权协定,达西获得了为期60年的在伊朗3/4的土地上开采石油、天然气和沥青等的权利,‘此后各大石油公司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纷纷效法。欧佩克创始五国因其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尤其成为国际石油资本竞相角逐的对象。值得一提的是,战后15年间(1945-1960),这5个国家探明的石油储量增长了4. 37倍,占全球石油储量的比重由56. 8%增长到66. 67%;石油出口方面,1960年这5个国家共计出口3. 1039亿吨石油,占当年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81. 43%0 5然而国际石油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很多产油国却经受着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政局动荡和债台高筑的状况。
1950年,沙特政府向阿美公司提出利润对半分成并取得成功,随后,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和巴林也迫使相关公司接受了对半分成的原则。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虽然没有取得根本意义上的胜利,但是伊朗政府也成功将租借地面积压缩到原面积的1/5o s在50年代,还出现了产油国联合斗争的趋势,例如1952年阿盟成立下属“石油专家委员会”和1959年召开的阿拉伯第一次石油大会。
这种联合斗争的趋势因为国际石油寡头们谋取私利的降价行为而发生质变。为了与苏联争夺市场,各大石油公司在50年代末开始削减油价,令中东主要产油国损失惨重。1960年8月,在英国石油公司和埃克森公司的带动下,其他几家公司也随之相继降价。时任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的阿卜杜拉·塔里基与委内瑞拉矿物与碳化氢部长佩雷斯·阿方索迅速会晤,商讨组织开罗“君子协定”参加国会议。9月14日,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五国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个影随后几十年国际能源格局,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政府间组织诞生了。

欧佩克成立以后,各国纷纷开始了收回资源主权的行动。60年代,各国主要的行动方向是收回租借地的斗争。结果富有成效,沙特收回了75%的租借地,科威特收回了58%,而卡塔尔也收回了1/30 12而到了70年代,斗争则进一步转向,因为此时租让制仍在实行,决定石油价格的权利依然掌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手中,一方面,欧佩克国家通过一系列谈判,先后达成了《德黑兰协议》、《的黎波里协议》和两个《日内瓦协议》,迫使国际石油大公司部分放弃了原油标价的决定权。另一方面,欧佩克国家还发起了参股与国有化运动,旨在结束大公司们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权。1972年10月5日,在石油生产国的压力之下,石油输出国组织海湾五国与国际石油大公司的代表举行纽约会议,签订了参股协议。协议使得这些国家获得了所在国石油公司25%的股份,股份份额将逐年增加。原公司仍控制石油生产设备和经营权等。

而最重要的举动莫过于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纷纷废除原有的石油租让协定,将原来本国运营的石油公司财产全部收回国有,欧佩克国家就此基本实现了对石油工业从上游勘探开发到下游生产销售的全面控制。1973年10月,各产油国代表经过协商,不顾石油公司和西方石油消费国的反对,使海湾原油、阿拉伯轻油、北非原油的标价全部大幅上涨70-100%,并在随后拒绝了相关方的谈判请求,成立价格委员会。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首次单方面提价,标志着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发生根本转移,欧佩克凭借着雄厚的石油储藏、生产实力,以及对石油商品的自主定价权,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1

组织结构1961年1月,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次会议上在加拉加斯举行。会议通过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章程》,确立了欧佩克内部的组织架构,包括大会、理事会、秘书处、经济委员会、特别机构咨询委员会等分支。大会是欧佩克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的石油部长或能源大臣组成。大会奉行全体一致原则,采取一人一票制,每个成员国均为一票,以此行使包括是否批准新成员国加入和产量配额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并决定以何种适当方式实施。大会每年召开两次,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召开特别会议。
欧佩克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提名的理事组成。理事会的任期一般为两年,理事会负责管理组织的日常事务,保证大会决议的顺利执行。理事会审议由秘书长向大会提交的有关欧佩克日常事务的报告,还负责起草年度预算报告。
欧佩克秘书处是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根据据欧佩克相关组织条例运行的行政职能组织。欧佩克秘书处由秘书长、调研室、数据服务中心、能源形势研究部门、石油市场分析部门、行政与人事部门、信息部门、秘书长办公室以及法律室组成。

欧佩克经济委员会的任务是根据大会决议和秘书处的指示,收集相关情报资料,向成员国和大会提出建议,尽可能稳定国际石油价格。而特别机构咨询委员会,则是应大会主席的邀请召集,并在一定条件下有权决定批准相关决议的机构。另外,欧佩克还设有国际发展基金会(OF工D),其目的是通过贷款和援助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提高组织的国际声誉。3

成员国欧佩克组织条例规定:“在根本利益上与各成员国相一致、确实可实现原油净出口的任何国家,在为全权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多数接纳,并为所有创始成员国一致接纳后,可成为本组织的全权成员国。” 该组织条例进一步区分了3类成员国的范畴:创始成员国——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会议,并签署成立欧佩克原始协议的国家;全权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以及加入欧佩克的申请已为大会所接受的所有国家;准成员国——虽未获得全权成员国的资格,但在大会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仍为大会所接纳的国家。 目前,除去印度尼西亚被暂停opec成员资格以外,欧佩克共有12个成员国,加入欧佩克的时间,它们是:阿尔及利亚(1969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亚(1962年)、尼日利亚(1971年)、卡塔尔(1961年)、沙特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委内瑞拉(1960年)、安哥拉(2007年)、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印度尼西亚(1962年加入,2008年退出,2015年12月重新加入)和加蓬(1975年加入,1995年退出,2016年7月1日重新加入)。1

历届秘书长* Fuad Rouhani (伊朗): (1961年1月21日 - 1964年4月30日)

* Abdul Rahman al-Bazzaz (伊拉克): (1964年5月1日 - 1965年4月30日)

* Ashraf Lutfi (科威特): (1965年5月1日 - 1966年12月31日)

* Muhammad Saleh Joukhdar (沙特阿拉伯): (1967年1月1日 - 1967年12月31日)

* Francisco R. Parra (委内瑞拉): (1968年1月1日 - 1968年12月31日)

* Elrich Sanger (印尼): (1969年1月1日 - 1969年12月31日)

* Omar el-Badri (利比亚):(1970年1月1日 - 1970年12月31日)

* Nadim Pachachi (伊拉克): (1971年1月1日 - 1972年12月31日)

* Abderrahman Khène (阿尔及利亚): (1973年1月1日 - 1974年12月31日)

* M.O. Feyide (尼日利亚): (1975年1月1日 - 1976年12月31日)

* Ali M. Jaidah (卡塔尔): (1977年1月1日 - 1978年12月31日)

* René G. Ortiz (厄瓜多尔): (1979年1月1日 - 1981年6月30日)

* Marc Saturnin Nan Nguema (加蓬): (1981年7月1日 - 1983年6月30日)

* Fadhil J. al-Chalabi (伊拉克), (代理): (1983年7月1日 - 1988年6月30日)

* Subroto (印尼): (1988年7月1日 - 1994年6月30日)

* Abdallah Salem el-Badri (利比亚): (1994年7月1日 - 1994年7月31日)

* Rilwanu Lukman (尼日利亚): (1995年1月1日 - 2000年12月31日)

* Alí Rodríguez Araque (委内瑞拉): (2001年1月1日 - 2002年6月30日)

* Álvaro Silva Calderón (委内瑞拉): (2002年7月1日 - 2003年12月31日)

* Purnomo Yusgiantoro (印尼), (代理): (1 Jan 2004 &)

* Iin Arifin Takhyan (印尼), (代理 Yusgiantoro): (2004年1月1日 - 2004年2月)

* Maizar Rahman (印尼), (代理 Yusgiantoro): (2004年2月 - 2004年12月31日)

* Sheikh Ahmad Fahad Al Ahmad Al Sabah (科威特), (代理): (2005年1月1日 - 现在)

* Adnan Shihab-Eldin (科威特), (代理 Al Sabah): (2005年1月1日 - 现在)

由1961年1月21日至1965年4月,理事会主席亦依据职权同时担任秘书长。理事会主席和秘书长的职权由1965年4月开始分拆。

组织作用欧佩克各成员国的代表(主要是代表团团长)在欧佩克大会上对其石油政策加以协调、统一,以促进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欧佩克秘书处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接受理事会的指令,由秘书长直接领导。欧佩克下设的经济委员会、部长监察委员会等多个执行机构,则履行咨询、磋商、协调等多项职能。

欧佩克成员国对当前形势和市场走向加以分析预测,明确经济增长速率和石油供求状况等多项基本因素,然后据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进行何种调整。例如,在以往数次大会中,欧佩克成员国曾分别确定提高或是减少该组织的总体石油产量,以便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为消费国提供稳定的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的石油供应。

欧佩克组织在近年曾多次使得石油价格暴涨来抗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平衡世界力量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贮备,约共占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它们占全球产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欧佩克,成员国得以从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于上一年,欧佩克的11个成员国. . .根据联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字,从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42%。相对于1972年的数字,成员国石油出口的收益为230亿美元;经历1973年石油危机后1977年,该数字为1400亿美元。

由于石油销售被美元所主导,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会直接影响欧佩克对石油的定价。举例说,当美元对其他货币下跌,欧佩克成员国会收取较少的其他货币。因为它们持续以美元出售石油, 这将导致购买力直接的下降。当欧元引入后,伊拉克决定以欧元代替美元作为出售石油的交通货币。

欧佩克的决定相当影响国际油价。例如,于1973年石油危机,欧佩克拒绝运送石油至于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支持以色列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西方国家。这使油价上升4倍,从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续5个月之久。于1975年1月7日,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将原油价格提高10%。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包括一些刚把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国家)响应国际新经济秩序的呼吁,加入开始联合初级生产者。总结于阿尔及尔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高峰会,它呼吁定下稳定而合理的物价、国际食物和农业计划、由南至北的技术转移,及经济系统的民主。

影响力石油输出国组织刚刚诞生之际并不为西方国家和石油公司所重视,那时,石油公司根本就没将这样一个组织当回事。但欧佩克能逐渐取得如今的国际地位,则主要缘于两个方面:庞大的石油储量和生产量,以及该组织对出口石油的统一定价。
储量方面。1950年世界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05. 69亿吨,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为60. 39亿吨,占比达56.32%。 1979年,世界探明原油储量为635275千桶,石油输出国组织为435556千桶,占比为68. 690。而到了1999年,世界探明原油储量为1042536千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为811526千桶,占比高达77. 8%。
生产方面。1950年世界原油生产量为5. 23亿吨,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为1. 69亿吨,占比为32. 31%。1979年世界原油日均生产量为62274. 1千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为30511. 3千桶,占比为48. 6%。 1999年世界原油日均生产量为63956. 8千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为26237. 7千桶,占比为41%。

欧佩克的决定相当影响国际油价。例如,于1973年石油危机,欧佩克拒绝运送石油至于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支持以色列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西方国家。这使油价上升4倍,从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续5个月之久。于1975年1月7日,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将原油价格提高10%。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包括一些刚把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国家)响应国际新经济秩序的呼吁,加入开始联合初级生产者。总结于阿尔及尔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高峰会,它呼吁定下稳定而合理的物价、国际食物和农业计划、由南至北的技术转移,及经济系统的民主。

非成员国欧洲:丹麦、意大利、荷兰、挪威、俄罗斯、英国、罗马尼亚、土耳其、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保加利亚。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中东:巴林、约旦、叙利亚、以色列、阿曼和也门。

非洲:南非、摩洛哥、莫桑比克、马里、喀麦隆、科特迪瓦、贝宁、塞舌尔、纳米比亚、埃及、刚果、苏丹、加蓬、突尼斯、和赤道几内亚。

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巴西。

大洋洲: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亚洲:泰国、越南、印度、老挝、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格鲁吉亚、文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孟加拉、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东帝汶、菲律宾、缅甸、中国。